311的日本東北大地震,震出了海嘯、核災、日本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災難,也震出了信心、盼望與愛心。正當各界為幫助受重創的日本東北災民時,筆者的教會本著基督的大愛,也發起為日本災民的奉獻。為此,長老們在會議中期望訂下一個奉獻金額的目標,盼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更能激發人飢己飢的愛心。
使徒行傳中有一段安提阿教會為耶路撒冷地區飢荒所發起捐錢救濟,記載在11:27~30[1]。經文中特別指出門徒們是如何訂出怎樣救濟的。第一,門徒們必定是經過非正式的商議或較正式的會議來「決定」(現中修訂版)、「定意」(新標點和合本) 、「determined」(欽定本)如何作。第二,門徒們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換句話說,這次發起的捐錢救濟並沒有設定金額目標,來幫助大家愛心達陣!筆者想這在初代教會時代,全體信徒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 (使2:44)的情形下,門徒們對自己會友的愛心應該非常有信心。更何況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使11:26c)
但問題是現今筆者的教會呢?面對自己教會(包含自己)的屬靈光景,長老們真的放心「決定」讓會友們照各人的力量捐錢,而不設定奉獻金額目標嗎?換另一個角度,縱使台灣與日本有深厚的淵源,會深過台灣南北的關係嗎?拿88水災來說,北部晴天過父親節時實在很難想像南部淹大水。我們不難想像,幾週過後,大家奉獻時會多想想了。所以這日本311奉獻,對治理教會的長老們來說,多少是需要計畫的事工。
創世紀41:33~36[2]說到約瑟如何建議法老來「經營事業」,以渡過七年之後的大飢荒。想一想,在這大飢荒來臨之前,是七年的大豐收,這是多麼容易讓人失去警覺。因此,約瑟絕不會說「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來奉獻糧食儲備」,而是訂下一個清楚的目標說「在七個豐年期間,徵收全國農產物的五分之一。」一個清楚的數字目標,來讓全國人民達成。至於這個數字是否合理,以及如何達成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對錢財的態度,箴言當中說有很多東西其實比金錢更重要,更值得我們追求。有一些經文[3]也告訴我們有錢人是怎樣產生的,筆者想這多少反映治理或經營者所需培養的心理狀態,不外乎是要敏捷,要有計畫,對恩賜及才能的使用要積極等。這對筆者也是極大的提醒。
11:29 於是門徒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
41:34 並指派其他官員,在七個豐年期間,徵收全國農產物的五分之一。
41:35 命令他們在將要來臨的豐年期間收集五穀,在各城儲備糧食,派人管理。
41:36 在接踵而來的荒年期間,這些囤糧可以供應全國人民,使人民不至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