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第一章及背景概覽
呂致中2011/8/13
l 作者:使徒保羅。當他被囚於羅馬時(弗3:1),為了堅定以弗所信徒的信仰而撰寫此書。
l 以弗所位於愛琴海的東邊,是羅馬帝國東西交通要道,海陸貨運的轉運站,因此人口密集,商旅不斷,至為富庶。城內有一個可容兩萬四千人的露天大劇場,還有號稱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底米神廟,並有推喇奴講學用的廊院。以弗所人的經濟,文化,宗教活動於此可見一斑。但是以弗所巫術盛行,寫有咒語的書被認為具有消災、醫病、趕鬼的能力,因此有人願意出高價收購。
l 保羅在他第二次宣教旅途回程途中曾經路過以弗所,當時他未多逗留,只留下百基拉和亞居拉夫婦在那裡工作(徒18:19),時間約為公元51-52年。這是保羅第一次訪問以弗所。保羅第二次訪問以弗所是在他第三次宣教旅途時,他在這裡住了三年多,保羅在第三次宣教中建立以弗所教會。
l 場合、目的、主題
n 強調上帝那無法解釋的恩典,以及活出與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基督徒蒙召相稱之生活的重要性。
n 引領以弗所信徒感謝 神的各種恩賜,從而完全奉獻自己、以表達感恩之心,更是要從他們心中除去對保羅的聖職的任何懷疑。(弗3:1-4)
n 以弗所信徒本是外邦人,在接受純正的基督教時,並沒有聽過關於猶太教的禮儀及割禮之事。但是那些想要把律法加諸基督徒身上的人卻堅稱,凡未曾受割禮而入教者,仍不算信徒。他們堅持,為受割禮的人不能算是神的子民,並且,信徒必須遵守摩西所定的一切禮儀。
n 約翰‧加爾文說的:「在所有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以弗所書。」這封書信之所以被約翰‧加爾文那麼看重、喜愛,很可能是因為這封書信主要是在探討有關「教會」這個問題。在使徒保羅思想中,教會的元首就是基督,也是基督的身體,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是夫妻一般(弗5:21-33)。
l 架構
n 頭三章(一-三)的特色是讚美、禱告和感謝,重心環繞在:上帝對我們那測不透的恩典與憐憫。
n 後三章(四-六)著重在:行事為人當與所蒙的恩相稱。
u 在這三章當中,保羅從直述語氣轉為命令語氣。
u 他從上帝已經在我們身上的恩典作為,轉到我們應該如何回應這樣的恩典。
l 羅馬書、哥林多前書、腓立比書等,使徒保羅寫書信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稱讚收信的教會信徒,因為他們在信仰上有好的見證。然後才開始進入寫信的主題。但是,以弗所書卻不是這樣,這裡是先來這段讚美上帝奇妙恩典的信仰告白,然後直到第十五節才開始稱讚以弗所教會的信仰見證。
l 風格特色是大量使用冗言法、介詞與分詞片語,以及非常冗長的句子,例如1:3-14以及4:11-16,這每段話在希臘文只是一個句子。
l 弗1:3-14節的神學、風格及修辭
n 這段經文充滿了大量關於揀選(election)和預定(predestination)的詞彙;它一直以來,是基督教歷史上大辯論的中心。
n 就如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1:4)
n 弗1:4為揀選與預定設定好整個的背景,使我們對此有更恰當的觀點。
n 預定是發生在「創立世界以前」,或創造宇宙之前。
n 預定具有道德、或倫理的目的;和樂透彩中獎不一樣。
n 上帝揀選的動機是愛,而且預定的目標是領養,也就是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
n 揀選與預定不是哲學上的議題。
n 預定是根源於充滿慈愛的上帝心中的一種行動,祂希望吸引人與祂進入一種個人的關係。
l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弗1:10)
n 約翰‧加爾文認為:在基督以外一切都是混亂,但藉著基督,一切都重回軌道,合為一體。這包括天使和世人都是因基督之恩而被重新建立。
n 在第七至十二節中,盧俊義牧師認為使徒保羅將主題放在第十節:「上帝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要完成的計畫就是:要使天上和地上一切被造的都歸屬基督,以他為首。」拯救,是整個宇宙的拯救,不是只有人而已。創世記第三章在描述人犯最後,受懲罰時連帶的是「土地要因你(人)違背命令而受咒詛」(創世記三:17)。相對的,拯救臨到時,不僅僅是人得到拯救,是一切萬物都得到這樣的恩典。因為人如果得到拯救,就可以具有「兒子的名分」,也就可以得到上帝的邀請參與管理一切受造之物。這就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要使天上和地上一切被造的都歸屬基督,以他為首」之意。
n 梁望惠老師:以弗所書的中心思想是萬物要在耶穌基督裡同歸於一。以弗所書有名的地方在於保羅的「教會論」。教會原文的意思就是被呼召出來的一群人,教會就是那些在耶穌基督裡蒙救贖、與上帝和睦的人同歸於一的縮影。人類的合一,就是在教會中達成的。如果你體驗過人與人之間的分隔以及它所帶來的摩擦,例如男女,階級,種族,國家等等,可能你就能體會到「同歸於一」和「和好」有多寶貴。但是人類要合一,這個理想要達成談何容易?人有種族、語言、文化等背景的隔閡,經常容易起衝突,這是人類漫長的歷史所證明的。以弗所書最主要在告訴我們,這個理想只有在耶穌基督裡可以達成。可能保羅來到羅馬,看見羅馬帝國的統一和秩序,思想到人類合一的理想,才刺激他寫下以弗所書這樣的著作。
n 上帝的旨意是要在基督裏,使萬有和好與合一;而教會的角色,便是要在有限的範圍內,提供這事的預見或預嚐。
l 第十七節智慧和啟示的靈。主藉著祂的靈賜與我們的恩惠。要注意,聖靈的恩惠並不是天生的。直到主來以前,我們心中的眼睛是盲目的。得到聖靈的啟示與開導,我們才能明白神的聲音。
n 一個人要明白上帝,絕對不是倚靠人自己的能力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上帝的靈的啟示。這就是為甚麼有些人沒有讀過甚麼書,看起來好像很愚蠢的樣子,但是,他對上帝的事卻很明白,信仰很堅定,不會因為遇到挫折就離棄信仰,相反地,是更加堅定對上帝的信靠。這種情況在鄉下、邊遠小村落中的教會裡時常看得到。早期的教會也因為擁有許多這樣的信徒,因此,教會很興旺,因為信徒們對上帝的事明白,雖然在物質生活上很艱困,環境對他們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壓力,可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埋怨上帝,或是離棄上帝的誡命,因為有聖靈的力量與他們同在,啟示他們明白上帝的慈愛。相對的,今天很多信徒受過很好、高深的教育,物質生活也以前的信徒富裕甚多,但是對上帝的事的認識卻是越來越稀薄。原因之一是這些自以為有學問、明白世上事務的人常常犯了一個大毛病,總以為要靠自己的學識、才能來認識上帝。甚少謙卑下來祈求上帝的靈的啟示。
l 第廿一節使徒保羅先提出一個基本信仰認知:耶穌基督是超越所有的一切掌權者、有名字可稱呼者。換句話說,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這樣的觀點在使徒保羅的時代要建立起來確實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因為在一般人的眼中,世上的代表就是那些在軍事、政治、經濟上掌有實權的人,尤其是在當時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人,特別是在外邦人的世界中,要他們把羅馬帝國掌權者皇帝的地位貶低在耶穌基督之下,確實不容易,因為耶穌基督是被羅馬帝國執政者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罪犯」,這種角色的對換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l 盧俊義牧師認為第廿二節可以說是整本以弗所書這書信的中心主題-「基督就是教會的元首」。這一節比較正確的翻譯是:「上帝把基督賜給教會,使他作為教會的元首,而基督是管理所有的一切。」這樣就更清楚了,基督耶穌乃是一切受造的萬有之首,包括教會在內都應該以基督耶穌為元首。使徒保羅這樣的觀念就是將耶穌基督置於最高的位階,就如在第廿一節所說的,耶穌基督是超越一切的存在。這一點也是這本書信的特色,因它是一本在探討教會的本質、教會是甚麼這個主題的書信。
n 約翰‧加爾文因為天主教教宗的擁護者而解釋道,基督既被稱為是唯一的首領,那麼天使和信徒必然只是「身體」的地位;但羅馬天主教卻辯說,除非在世上另有一位首領,教會將會四分五裂。
n 使徒保羅這樣的觀念大大影響了第五世紀以後的教會,也就是後來教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時,確實在有形的教會組織中,勝過了所有世上掌權的組織。可惜的是,人很軟弱,有了權柄之後就會忘了上帝是誰,也會忘了自己乃是屬於基督的僕人,不但沒有謙卑的心使自己臣服於耶穌基督的教訓,相反的,卻常常扮演上帝的角色,當我們看到教會歷史上有宗教法庭的存在時,就知道那樣的組織乃是個「扮演上帝的角色」的墮落記號。
n 教會是個信仰團體,以信耶穌是上帝所差派到世上來的救主為共同信仰的基礎。換句話說,基督教會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信仰團契,如果沒有這樣的確信,就不能算是基督的教會。教會不是一般社團,不要把社團的觀念帶進教會裡。
l 關於揀選的基礎與結構的兩個主要觀點。有條件的揀選(亞米念派)、沒有條件的揀選(加爾文派)。
l Calvinism加爾文主義,沒有條件的揀選。
n 上帝揀選的條件不是依據可以從信徒身上預先看見的信心。
n 「揀選」使我們明白神無窮盡的恩典與美善,進而激發我們對神的感謝之心。
n 耶和華─我們列祖的 神啊,你不是天上的 神嗎?你不是萬邦萬國的主宰嗎?在你手中有大能大力,無人能抵擋你。(代下20:6)
u 無人能抵擋上帝。
u 不論人是否悖逆、犯罪或不信,上帝任何事都能做得到。「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21:1
n 這是向全地所定的旨意;這是向萬國所伸出的手。萬軍之耶和華既然定意,誰能廢棄呢?他的手已經伸出,誰能轉回呢?(賽14:26~27)
u 上帝對全地是有計畫的。
u 祂已經定意的,無人能廢棄,祂已經伸出的手,無人能轉回。
n 自從有日子以來,我就是 神;誰也不能救人脫離我手。我要行事誰能阻止呢?(賽43:13)
n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6:37)
u 天父的賜予是那些真正到基督面前來的基礎。
n 就如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1:4)
u 揀選的「時間點」已經表明這是白白給予的,因為受造之前,人有何理由或功德可言。「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 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羅9:11)
u 「在基督裡」,既在基督裡被揀選,我們本身並無可取之處。
u 「使我們成為聖潔」,是指揀選的直接目的。神的榮耀才是主要目的。人的聖潔、純真、美德都是揀選的果實。人不應該把聖潔的生活和揀選的恩典分開,因為「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8:30)
n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15:16)
u 這裡的上下文比較是談門徒訓練,而不是關於悔改信主,
u 典型猶太人的例子,一個想要研讀妥拉的人必須採取主動,親自去找拉比。
u 耶穌說是祂採取主動來建立與門徒的關係,基本上是祂的意願和祂的恩典才保證了他們的事工得以結出果子。
n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u 「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u 這段經文並不是意指那些人先相信,然後才被指派有永生;而是那些人上帝已經先指定了而後相信。
u 亞米念派的模式似乎在人為何拒絕福音的事情上解釋得很好,而關於為何人會相信福音的原因則屬加爾文派的解釋。
n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
u 加爾文派的傳統認為,預先知道與預先的愛,以及預先的揀選都是同義詞,彼此可以互換。
u 除非上帝藉由祂的聖靈創造出信心,否則不可能可以預先見到任何信心。
n 羅馬書第九章
u 上帝的揀選「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
u 保羅從創世記的族長故事中,找到一些例子說明上帝的揀選是如何在過去的世代中運作的。
u 上帝揀選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是上帝的能力,而不是人的智慧,使得結果有決定性的不同。
u 上帝揀選雅各,而不揀選以掃。上帝揀選雅各不是因為他身上什麼具有價值之處,而是因為上帝想要這麼做,以便表達出一個事實就是,上帝的憐憫、與祂的揀選,才是在救恩相關事情上的基礎。
u 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難道 神有甚麼不公平嗎?斷乎沒有!(羅9:14)
l 上帝有權利去憐憫那些祂預先選擇要憐憫的人。
l 上帝的做事方法使我們感到震驚,因為在人看來是如此不公平,如果這段經文沒有讓你感到驚訝覺得這是不公平的話,那你就還不真正瞭解羅馬書第九章。
u 出埃及記的故事
l 上帝的旨意比地上有權有勢的統治者,甚至比法老王更具決定性。
l 因為經上有話向法老說:「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羅9:17)人的意願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u 上帝的揀選就好像窯匠用泥土製作陶器。那塊泥土無法自行決定最後的結果;窯匠才能決定。
l 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羅9:21)
l 加爾文派關於預定論觀點的四個優點。
1. 此種觀點更認真地看待人類的罪惡與能力。
n 弗2:1,我們以前不是靈性軟弱,而是靈性死亡。
n 林前2:14,我們的靈性對真理的盲目,除非聖靈,否則我們永遠見不到福音的真理。
2. 此種觀點使人在傳福音的時候有更大的信心。
n 賽55:10-11,上帝口中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n 啟7:9,上帝的旨意是,在地球上每個民族都有興旺的教會。
n 我們只要忠實地憑著聖靈的能力傳講福音,上帝終會戰勝一切罪惡與抵擋者。
n 福音裡面有上帝的能力並且聖靈的祝福,都能使我們在傳福音時有信心。
3. 此種觀點有個優點,就是可以消除所有人們對於自己得救這個事實的驕傲。
n 羅3:27,沒有可誇口的。
n 對於上帝的恩典有正確地的認識,可以使我們謙卑,也可以使我們保持謙卑。
4. 此種觀點可以讓信徒對於救恩的確信有更好的根基。
n 如果上帝的旨意在使你進入救恩的這件事上具有決定性,那麼上帝的旨意在保守你在救恩中這件事也將同樣具有決定性。
n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
l Arminianism 亞米念主義,有條件的揀選。
n 上帝的揀選是有一些特定的條件。
u 條件根據的基礎就是,預先看見那些聽到福音的人心中有的信心。
u 上帝揀選那些祂預先看見以信心回應福音的人。
u H. Horton Wiley,Christian Theology
n 支持這觀點的有亞米念、約翰衛斯理、John Chrysostom、耶柔米(Jerome)等教會領袖,以及今天許多的浸信會,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五旬節教派和靈恩派都代表著這一派的觀點。
n 今日你們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神。(書24:15)
u 這聽起來好像是救恩也不是自動發生的。
n 以西結書第三十三章第十一節
u 「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
u 大部分經文的背景事件是關於當時的世代中以色列百姓質疑上帝的公義。
u 上帝寧願以色列人悔改、轉離他們的道路。
u 以西結的信息整個前提就是說,要回轉是有可能的,仍然有機會。
n 馬可福音第一章第十五節:「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u 你有責任悔改、並相信,沒有人可以替你悔改、替你相信。
u 有關於個人的責任與挑戰,在耶穌公開事奉的一開始就說明了這件事。
n 路加福音第七章第二十七節至三十節
u 「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們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神的旨意。」
u 什麼叫做拒絕上帝的旨意?
l 這經文背景顯示出悔改和受洗是上帝對人們的旨意。
l 這裡聽起來上帝的恩典似乎可能被拒絕。
n 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
u 「神愛世人」
u 世人包括了被揀選的人,可是在新約聖經中的「世人」,當然涵蓋了這個物質的世界,而且也是人類的世界。
u 上帝的愛不僅僅臨到真正接受福音的人。
u 「祂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u 在永生與聽見福音者之間唯一的隔閡就是不信。
n 使徒行傳第七章第五十一節
u 「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
u 人們公開明顯地抗拒聖靈。
n 羅馬書第八章二十九節:上帝已經預先知道某些人未來在聽見福音的時候將會相信,因此上帝就揀選那些人得到救恩。
n 以弗所書第一章第四節
u 甚至在任何事物被創造出來以前,上帝可以預先看見某些人,當他們被創造出來之後,會墮落,而當他們聽聞福音時,有些人會相信。
u 上帝揀選那些會相信的人,這一切全都在永恆之中發生了,在時間尚未被創造出來之前。
n 提摩太前書第二章第三節和第四節
u 我們的救主上帝「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u 如果那是上帝喜悅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會得救是祂的旨意;然而很明顯的,並非所有的人實際上都得救了,那麼是誰的意思才會使事情的結果有所不同?
n 彼得前書第一章第一節和第二章
u 彼得寫信給那些「被揀選」已經經歷過救恩的人。
u 新約的作者在使用像揀選和預定論的概念時,他們幾乎都是寫給那些已經相信的人。
l 並不是指對於那些未聽過福音之人的推測。
l 他們試圖給那些已經歸信基督的人,對救恩的基礎有一種更深刻的理解。
u 第二節經文的意思是指上帝預先看見某些人將會接受福音,其基礎是上帝揀選他們會得救。
l 亞米念派關於預定論的神學特點
n 這種觀點與上帝愛世人的愛是不矛盾的,上帝不僅僅愛那些被揀選的人。
u 我們很難想像一位從永恆中便已經選擇拒絕某些人的上帝,還是一位充滿愛的上帝。
u 如果上帝愛所有的人,那麼,上帝應該是對於所有人都是同樣地希望他們得救。
n 這種觀點似乎和上帝希望所有人都悔改的觀點更一致。
n 這種觀點讓上帝看起來比較不那麼專制、不公義。
n 這種觀點更尊重人類的自由選擇權。
n 這種觀點可以避免傳福音的時候不誠懇的問題。
u 如果我們傳福音的時候說假如你悔改信主就會得救,然而事實上上帝早就知道某些人是永遠不會相信的,那傳福音的人不就顯得一點兒沒有誠意了嗎?
u 因為一個人的結局已經銘刻在混凝土裡,表示不能改變了。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不是真正的選擇。
l 分享與討論
n 你體驗過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嗎?如何才能夠破 除隔閡、握手合好?台灣現階段也面臨「不同族群需要凝聚共識」這個課題,依你看,具體可行的方案是什麼?
參考書
1. 約翰.加爾文著,任以撒譯,《以弗所書注釋》。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三版。
2. 華神系統神學(上) 網路課程,第十二課 揀選與預定論,由美國波士頓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所錄製的,授課的老師是約翰.傑佛遜.大衛斯(John Jefferson Davis)
3. 華神保羅書信 (2010下) 網路課程,第八課 羅馬書(續);歌羅西書及以弗所書基督的超越,宇宙的復和以及基督徒的合一,由美國波士頓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所錄製的,授課的老師是羅伊.凱恩帕(Dr. Roy Ciampa)
4. 盧俊義牧師研經園地
5. 成人主日學教材:聖經綜覽班,梁望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