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1星期二和兩小一起去台北花博逛了一整天,這是個已經答應許久的承諾,一直到了這一天才兌現。筆者以一個消費者的立場來看,如果以150元的預售票來算,花博真是划算(當然門票300元算貴了些)!尤其我覺得裡面的飲食並不會比外面貴,而且在同一個地方可以吃到台灣各地的小吃,真不賴。對於花博的標語(slogan)—「Flower Power」或是「美麗的力量」,我總覺得很有意思。
花卉博覽會的主題當然是「花」,而花的生命週期是短暫的,但其華麗可以從這一節聖經得知:「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太6:29)如果我們試著來定義美麗,我們都認為我們知道它是什麼,但難以給一個抽象表述。即美麗是寓於觀者的心中。[1]筆者也許能舉例說明什麼是美麗的:一個嬰孩、鑽石、日落、花朵都是美麗的。這些美麗雖然不可量化,不言可喻,但共同擁有的是什麼?有生命的、無生命的、大的、小的、彩色的?所以筆者認為有如此的東西,一個稱為「人性」的一般概念,反映在人的裡面。我們都反映出這個一般概念。
筆者不確定其他的動物會不會欣賞花朵,但我還沒遇到某人會覺得所有的花朵都不美麗。這美麗是一種吸引,一種共鳴,但這美麗卻不是目的。如同一株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功能,而「花」存在的目的是傳宗接代。以花博主題曲的歌詞看來,的確可以了解「美麗的力量」這句slogan,歌詞創作者想要表達花朵的希望之美。
花 落在水中 是思念
飄在空中 是希望
臥在手中 則是幸福與愛
美麗的力量 乘著花朵的翅膀
大地微笑遊樂園 想愛就愛 隨著微風揚
種子親吻陽光 希望在心中發芽
讓愛繽紛好不好
綻放中 蝴蝶種下芬芳
呼吸 擁綠葉新枝芽 美麗的力量
花是一種自然界物質的美麗,然而地上最美麗莫過於「友情的愛」、「親情的愛」與「夫妻間的愛情」,這是人類至善至美,千古流傳的高尚情操。當這人間至善之愛與十字架的道路相違背時,聖經怎麼說呢?路加福音14:25-27章記載主耶穌提醒跟隨他的群眾作門徒的代價。
路14:25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路14:26 「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路14:27 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摩根(G. Campbell Morgan 1863-1945)解釋這段經文時說到:「人常常會在美麗的事物,和對耶穌基督的忠心之間有衝突。人類的生命中,沒有甚麼比對父母的愛,對妻子的愛,對兒女的愛,對弟兄姐妹的愛更善更美的了;但這些美麗的事卻常常可能威脅到我們對主的忠心。」
撇開經文字辭語的解釋,我能在網路上找到此段經文的解經[2]幾乎都一致同意,即使有片刻的時間,我們最高的屬世之愛和基督的呼召有了衝突,我們只有一個法子去行,就是跨越過我們自己的心,毫無妥協,毫無疑問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成為主的門徒去跟隨他。摩根繼續解經到:「主從未說過,作基督徒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的資訊是錯誤的,我們宣告作門徒很容易,結果卻沒有達成神交給我們的使命。我相信,我們的失敗是在於我們向年輕人介紹基督時,將我們的信仰渲染成一個得到快樂生活的秘訣。如果我們能像耶穌一樣,介紹基督教是一種改革的運動,我們就能更成功地得著年輕人。從頭至尾,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十字架。」
對於解釋耶穌這些話(路14:25-27),極端的一邊是「重洗派的傳統(Anabaptist tradition)。重洗派是改革宗的基督徒,他們認為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在改革方面做得還不夠,並且有太多的妥協了。重洗派拒絕嬰兒洗禮和政治方面的參與。他們照字面接受耶穌的這些話。因為在一般的社會中無法做到這些要求,他們便根據這些原則建立起他們自己的社群。」[3]
在此筆者傾向參考卡森(D. A. Carson)對於耶穌教誨的一些原則把握。「我想,我們又一次絆倒在一個模式上,我們在其他地方已經注意到它。耶穌有以絕對的口氣來講道的習慣,即使祂是在講述相當特定的情況。除非把這一點考慮在內,否則,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者歪曲祂在別處就同樣主題、卻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換一種說法:耶穌在大部分的教訓中,都考慮到特定的關係。祂的教訓從來沒有系統神學的氣味。這種神學無疑是一種正統的訓練:但是,如果神學在其研究過程中,過早地把耶穌的某個特定的教訓系統化,它可能會犯下一個毛病,就是忽視了耶穌其他相關的教訓。它也可能取消那個特定經文段落中所隱含的限制,這限制是由耶穌在同一個段落中所使用的關係模式帶來的。」[4]以下列出一些比較相對的經文來調和(路14:25-27)的教導。
「如果有人不照顧親戚,尤其是自己家裏的人,他就是背棄信仰,比不信的人還要壞。」(提前5:8)
「立志安份守己,親手做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正像我們從前勸導你們的,好使你們得到非信徒的尊敬,也用不著倚賴別人的供給。」(帖前4:11-12)
筆者認為不妨採用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回答:「聖經說:『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太4:4,路4:4,申8:3)來提醒自己,耶穌並不是要否定食物的必要,同樣,「人不單是為著生存而生存,而是為神的旨意而活。」[5]。因此,就如同花朵懷抱著希望的美麗,使徒保羅因著基督耶穌已經先贏得了他,就「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腓3:13)。耶穌基督更「不在十字架前退縮;相反地,為了那等待著他的喜樂,他不把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當作一回事」(伯12:2)。連使徒保羅和耶穌都至寶貝天上的喜樂[6],筆者更應該因著天上的至美來渴慕順服,這樣奔跑才不致厭倦。20110213
[1]華神系統神學(下)(2010上)網路課程,第五課-罪的狀態和罪的後果,由美國波士頓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所錄製的,授課的老師是David Falconer Wells。
[2]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王國顯《配得那世界的人──路加福音讀經札記》、《摩根解經叢書》、康來昌查經查詢系統
[3]華神系統神學(上)(2010暑)網路課程,第七課-釋經學,由美國波士頓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所錄製的,授課的老師是John Jefferson Davis。
[4]卡森(D. A. Carson)著,《主耶穌與神的國度: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 Evangelical Exposition of Matthew 5~7)(何劉玲譯,美國麥種傳道會,2003),99-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