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的專屬
一般教會中會有許多的次級團體,例如: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學生青年團契等。以規模來說,如果一個團體的人數約在20人以上,且團體聚會時間與主日的禮拜重疊,就會有這樣的考慮出現:「是不是要在教會主日禮拜之外,在該團體中自行舉行禮拜?」如同兒童主日學這樣的團體,因為年齡的關係,若和大人們一起作完整場禮拜,因為
一般基督教會禮拜是以講道為中心,禮拜的焦點是講道,所有禮拜程序均是為了讓講道有更好的效果。[1]
因此不論信息的準備或禮拜程序的設計,將因為參與禮拜者的年齡分布過廣而遭遇很大的挑戰!因此有兒童主日學專屬的禮拜是容易理解的。
當提升年齡層次,考慮青少年或學生青年團體是否需要專屬的禮拜時,就需要先考慮禮拜更基本的要素。「 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這是和合本的版本。欽定本是「God is a Spirit: and they that worship him must worship him in spirit and in truth.」。「用心靈和誠實」若以英文表達,其直譯是「in spirit and in truth」,因此以「在靈裡」與「在真理裡」的理解較佳。而
「在靈裡」有兩種可能的意義,如果這個「靈」是指「人的靈」時,並不是說人有一個器官叫做「靈」,而是指「生命的中心」,敬拜上帝是在生命的中心裡。如果這個「靈」是指「聖靈」時,意即「在聖靈裡」,敬拜上帝是在聖靈的感動裡。…在「聖靈的感動裡」來敬拜祂。[2]
「在真理裡」的意義非常豐富,不僅僅是一般所講的誠實而已,意指來到上帝面前,人不能夠有所欺騙隱瞞,必須不是虛偽與空虛地敬拜上帝,而是站在真理與真實來敬拜上帝。[3]
如果活潑好動的青少年與成年人或年長者一起作禮拜,很可能會因禮拜程序相對較禮儀化,導致青少年無法真情流露地「在真理裡」做禮拜。另一方面,
在團體的處境當中或者與團體一起敬拜上帝,人與人的關係必然介入在人與上帝的關係裡面。所以耶穌教導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可見人與人的關係會影響到人與上帝的關係。[4]
因此,若團體原本有深厚的關係,那敬拜上帝將是更美的,例如:家庭禮拜。
論到另一個考慮是禮拜場地的安排,究竟應該是輕輕鬆鬆亦或是規規矩矩的?
大體而言,教會禮拜有三種傳統,一種是以聖禮為中心,另一種是以講道做中心,第三種是以以信仰體驗為中心。[1]
靈恩教會的禮拜是以信仰體驗為中心,強調禮拜時的直接感受,比如強調讓聖靈充滿,追求說方言,或者追求熱與光以及仆倒在地上的感受。為了追求這些感受,通常使用活潑的禮拜形式,鼓勵參與者舉手開口大聲讚美敬拜上帝,其重點是讓參與者可以全身投入。[1]
所以以信仰體驗為中心的禮拜時需要較寬敞的活動空間。但我所屬的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是以講道為中心,因此座位不需刻意預留活動空間。當然
必須提醒的是,這三種禮拜型態的區分不是絕對的,一般而言都有交集的,…,只是比較傾向某種型態而已。[5]
另外如果考慮禮拜會場佈置的一致性,也就是從兒主到成人禮拜,座位安排都是規規矩矩的。聖經有一個地方提到講道場地似乎不是中規中矩。「有一個少年人,名叫猶推古,坐在窗臺上,困倦沉睡。保羅講了多時,少年人睡熟了,就從三層樓上掉下去;扶起他來,已經死了。」(徒20:9),從這裡可以知道保羅講道時,猶推古並不是規規矩矩坐著。不過當時保羅講道到了半夜(徒20:7),並且極有可能座位不夠,因為保羅只待特羅亞七天,所以是很特殊的情形。這樣會場擁擠的狀況,在一些佈道會也常見到。
末了,我反而要提醒我自己身為兒童主日學的老師(或者青少契輔導),需要注意我自己做禮拜的光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各程序皆是以「上帝的話」為中心,然而這一部份每位信徒皆須兼顧質與量的均衡。如果長久沒有得到上帝話語真實的餵養,我實在要注意靈命的光景。
參考書
林鴻信《小教理》,台北:禮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