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咒詛詩、悔罪詩與讚美詩



咒詛詩是詩篇裡令人感到困惑的詩,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認真地面對它、體會作者內心的掙扎,並思考它如何成為上帝的話語。詩人雖然強烈地表達了對惡人惡事的痛恨,並且呼求上帝伸冤,他自己絕未採取報復的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上帝。在詩詞裡所表達出來的痛恨,只是詩人情感真誠的流露。情感的舒解,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即使聽來有多可怕,仍是可以接受的。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那些不說出來、卻不斷累積的憤懣。有時候會有一些報復和殘忍的行為出現,就是因為有許多的情感不得宣洩。
咒詛是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立約條款中的一部份,它啟示了上帝聖潔與公義的本性,顯出上帝對惡之痛恨與審判。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以前,就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誡命必蒙福祉,違逆主言必受重禍。新約的作者洞悉咒詛詩裡有預言的性質,例如約翰福音 15:25 耶穌引用詩篇 35:1969:4來說明世界無故地恨他。使徒行傳 1:20彼得曾引用詩篇69:25109:8論出賣耶穌的猶大。保羅解釋猶太民族淪為眼瞎,正應驗了詩人的咒詛(羅11:9-10、詩69:22-23)
舊約也有愛人如己(19:18)、要替仇敵著想(23:4-5)的觀念;而新約一樣有咒詛的想法(9:3、林前 16:22、加 1:8-9)。特別是加拉太書 3:13-14,耶穌為我們受了咒詛,成就了上帝的義,使我們可以因信得生,脫離律法的咒詛,這更讓我們看到咒詛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必能脫離一切的咒詛,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
悔罪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詩篇第 51 篇,是大衛在拔示巴的事上犯罪,招來先知拿單的責備之後,所寫下來的真誠悔改的心聲,它的歷史背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11:1-12:23。其中包含了祈求赦免、承認犯罪、祈求復甦三部分。悔罪的意義是承認罪、面對它、離棄它。罪帶給人的不安,帶給人與上帝疏離,只有真誠的悔改,得上帝的拯救與赦免,才能解決。要得到赦罪的喜樂,第一,要相信上帝願意赦免,別讓自責或是魔鬼的控告佔據心頭。但是要特別注意如何分辨撒但的控告和聖靈的責備,免得憂傷過度。聖靈的責備同時也會帶給我們赦罪的平安;而撒但的控告通常會帶來混亂、不安,使我們不敢親近上帝。如果是後者,我們要學會拒絕,而讓上帝的聖靈來引導、幫助我們。第二,要願意放下面子、放下驕傲、承認自己的罪。願意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不但可以得到赦罪的喜樂,也能夠激勵別人。不過有時候,把內心隱藏的惡念告訴別人,除了讓自己安心一點以外,對別人可能沒有多大幫助,這時就必須斟酌。
詩篇裡有許多讚美詩,事實上,希伯來文中有許多字彙都是用來表示讚美的,詩篇裡也反覆出現這樣的字眼。不過更重要的是讚美的內涵,它多半是在描述上帝的本性和作為。
  • 原文(《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梁望惠)http://bible.fhl.net/isa/isa72.html

保羅及保羅書信(上)



使徒保羅對過去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影響之大僅次於耶穌。保羅生於便雅憫支派,除了猶太背景也深黯希臘文。年少的掃羅就繼承了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個身份賦予他一些特權,他便加以利用。這三種影響加起來使他特別適合為耶穌向外邦人來傳福音。
保羅原名掃羅,以為逼迫基督徒就是事奉上帝。掃羅投下贊成票同意殺死司提反,甚至還替扔石頭的人拿外套。從那個時候起,他的內心開始痛苦起來,因為他親眼看到司提反殉道的時候,臉上充滿榮光,說:「我可以看見耶穌在天上,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上帝在我們還不知道之前就在預備我們。當掃羅還在母腹中,上帝就對他有一個計劃,不斷預備他,後來掃羅從逼迫基督徒變成一個基督徒宣教士。上帝在有敵意的人身上,反而比在漠不關心的人身上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時,耶穌的榮耀向他顯現,他的眼睛就瞎了,立刻悔改相信耶穌。他整個重生過程歷時三天,直到亞拿尼亞來為他禱告,掃羅才徹底重生。保羅重生後不是馬上開始服事,至少等了13年,才開始按上帝的蒙召服事。然而我們的問題是,有的時候上帝很急,我們卻不急,也有的時候是我們很急,上帝卻不急。我們千萬要弄清楚狀況。
過了十年以後,巴拿巴將掃羅帶到安提阿這個外邦教會,掃羅這個猶太人中的猶太人,如今必須過外邦人的生活。他說,他願意這麼做,多年以後,他說我向猶太人就做猶太人,向外邦人就做外邦人,我願意這麼做,好叫我可以救些人。我想很多人並沒有這種彈性,我們必須要學習。有一次五位安提阿教會的教師與先知在禱告時,有預言對他們說:「時候到了,你們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做的工。」於是安提阿教會差派他們出去,但並沒有在金錢上支持他們,他們自己必須賺錢謀生。掃羅透過兩個方式蒙召,先是信主的時候耶穌給他呼召,以及後來教會領受預言時使呼召得到印證。基督徒先有從上帝那裡領受呼召,與等到教會印證這個呼召後,將來遇到難關的時,這雙重呼召會幫助你堅持下去。
保羅宣教的策略是在每一個主要的城市植堂,然後再儘快離開,再繼續植堂。他會在主要的城市建立教會,然後再由他們接手去傳福音,這個策略非常地成功,他不是全部都自己來。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我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我要找福音未得之地,他不斷向前走。除此之外,他還為眾教會掛心,這似乎是他最大的重擔。他用兩種方式跟進,一種是回去探訪,然後在各教會設立長老,使徒一旦設立了當地的長老,工作就完成了。第二是寫信,因此,新約聖經中才會有保羅書信,他用這兩種方式來跟進福音工作。--大衛.鮑森(David Pawson)新約綜覽-保羅及保羅書信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彌賽亞詩、智慧詩與歷史詩

彌賽亞直譯成中文稱為基督,後來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意思是「拯救者」。彌賽亞對猶太人非常重要,那是他們唯一的盼望。舊約有許多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這些都應驗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並且記錄在新約裡。 所謂彌賽亞詩就是詩篇裡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大致分成兩類,一類論到彌賽亞的屬性與身份,提及他為君王及其統治:他為兒子、君王、祭司、他是主、是上帝、永不改變。另一類論到彌賽亞其人及其生平:他的心志、無故被恨惡、被朋友出賣、受審判、在十字架上受苦(被譏誚、離棄、衣服被瓜分、手腳被扎、骨頭不折斷)、復活、升天。
彌賽亞詩可以用詩篇22篇作代表,1-21節是哀哭和禱告,22-31節是讚美和感恩。一開始時充份表達了走向死亡的孤寂感,這是因為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又加上有惡人環繞在四周。第21節的轉折:「你已經應允我。」它顯示出上帝已經答應受苦者的禱告,而把整首詩帶進另一種意境中,充滿了信靠和讚美。這首詩是在禮儀崇拜中使用,來作禮拜的人,雖然以全然被遺棄的言語開始,卻以邀請大會中的人一起讚美作為結束。
智慧文學又細分成高等、低等智慧兩種。低等智慧討論的是如何達到幸福人生的途徑,高等智慧討論惡人為何昌盛,並試著提出解答。詩篇第49篇嘗試把答案延伸到來生的教義裡。死亡一樣臨到惡人和義人,但是義人死後的情況比較好。我們應該培養更寬廣的心,多跟別人溝通討論。
詩篇裡有許多以色列人過去得拯救、蒙上帝恩典的資料。藉著這些歷史詩,以色列人把上帝的恩典一代傳給一代。出埃及是以色列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以色列人經由覆誦、文字記載以及逾越節的禮儀來記念它,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它成為代代以色列人信仰的基礎。事實上以色列人每年遵守逾越節,作為一年之開始,就是要記念上帝如何拯救他們,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之民族的由來。歷史詩在此可以說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你的一生當中,你體會到上帝在主導嗎?有那些是你希望傳給下一代的?
  • 原文(《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梁望惠): http://bible.fhl.net/isa/isa71.html

使徒行傳(二)



聖經研讀先找出經文原本的含義,再問這經文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其次需要分辨聖經中的常態與非常態。例如保羅信主是一個獨特的經歷,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現代人信主的模式。五旬節那天的大風和火舌,後來沒有再出現過了,但是方言再度出現很多次。如果只提及一次的事件,那可能不是一個常態。但如果發生不止一次,而且聖經他處經文印證比如用水施洗,那就是常態事件了。
使徒行傳銜接了福音書和書信,當中清楚地描述了,保羅的介紹受洗的定義、受聖靈的洗基督徒不需要受摩西的律法約束、教會是什麼等。另外同時談到進入天國的四扇屬靈之門悔改轉離死行信心受洗,以及按手禱告領受聖靈是今天重生得救的四個必要條件。
使徒行傳是一卷宣教士手冊,以下幾點說明初代基督徒為什麼能夠快速又有效率地把福音傳遍各地1.差派使徒出去。新約聖經中談到五種使徒a.耶穌,他是使徒中最大的b.十二使徒,他們曾目睹耶穌復活,今天沒有這樣的使徒c.保羅,第十三個使徒,如同產期未到就出生,今天無人能像他那樣寫經文d.植堂先鋒,不在他人的根基上建造,他建立教會的時候,不是從別的教會偷羊來,而是自己帶領人信主,來成為教會會友e.像以巴弗提那樣的人被差派到羅馬,照顧保羅的生活起居。只要被差派出去執行任務這樣的基督徒就是使徒所以使徒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物
2.向關鍵城市傳福音。保羅他只到各省中最重要的城市。3.用對方明白的方式傳講福音,而不是一直引述經文4.專心訓練門徒而不是呼召人決志,保羅竭力教導初信者認識上帝的國5.出去植堂。要知道社會上有許多弱勢的族群,連一間教會都沒有。6.設立長老來照顧其他人才信主12個月的初信者就有資格當長老,因為長老的資格就是靈命比其他人成熟,教會必須學會培訓出長老
做完這些之後使徒的工作就完成了接下來也許寫信或是親自拜訪來堅固他們,接著再去沒有教會的地方建立教會使徒行傳前13章中聖靈提到40次,耶穌的名字40 但是上帝被提及100所以初代教會的焦點正是上帝。我們不能把焦點單獨放在耶穌或聖靈身上,聖靈最終會帶我們去耶穌那,耶穌帶我們到上帝那裏,所以我給這卷書名為上帝籍使徒身上的聖靈透過耶穌的行動
上帝的國耶穌的名聖靈的能力,是使徒行傳的三個焦點、秘訣。我們需要在語言、行為和神跡這三個層面上,來為社會帶來影響。使徒行傳不斷挑戰我們回到這三件事上,這是效法初代教會作為最基本的三個必要條件。--大衛.鮑森(David Pawson)新約綜覽-使徒行傳2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詩篇:人心與上帝的對話



詩篇所陳述的對象是上帝,因此稱為「人心與上帝的對話」。詩篇中充滿了上帝的同在,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詩篇的卷名意思就是讚美。不論是在愁煩、苦難、快樂、犯罪、看到罪惡猖行…等各種時候,詩人都還能夠看到上帝的作為、上帝的引導、上帝的同在,難怪讀起它來叫人心裡得安慰、得力量,也叫人心振奮不已。詩篇可以說是信仰的精華所在呢!
詩篇共分為五卷,每卷均以頌榮作為結束。卷一多為大衛的詩,卷二、卷三搜集了亞薩和可拉後裔的詩,卷四、卷五則包括大衛、上行之詩等。卷一、卷四和卷五稱呼上帝的名最主要是用「雅威」(YHWH),和合本中文聖經譯成「耶和華」,現代中文譯本譯成「上主」;卷二則用「伊羅興」(Elohim),中文譯成「上帝」或「神」。至於卷三,前半(73-83)用「伊羅興」,後半(84-89 )用「雅威」。
詩篇三種分類方式。第一種是按主題或內容來分:義人的禱告悔罪詩讚美詩上行詩歷史詩彌賽亞詩字母詩等。此外尚有智慧詩、咒詛詩等等。第二種分類方式是按功能(文學型式)來分,並且探討產生這些詩的生活情境。大部份的詩都有它的禮儀背景,是以色列人在敬拜的場合使用的。這種分類為:讚美詩、登基詩、團體哀歌、王室詩、個人哀歌、個人感恩詩歌等。第三種分類方式,分為根源上帝、偏離根源、重新根源。詩篇所表達的信仰是以兩種重要的轉變為焦點;離開穩定的「根源上帝」,進入「偏離根源」的階段從「偏離根源」的情況進入「重新根源上帝」當中。
詩題就是詩前的小字,卜洛克把這些詩題歸為五類1.關於作者:表示這首詩的作者或起源。2.歷史背景:詩篇中有 14首和大衛的生平經歷有關。3.文學形式:描述該詩的文學特點,像詩、歌、訓誨、金詩、流離歌、禱告、讚美等等。4.禮儀用法:安息日的詩歌(92)紀念詩」(3870)稱謝詩(100)叫人學習(60)上行之詩(120-134)獻殿(30)5.音樂註解:表達這首詩的音樂背景或應該怎麼唱。
詩題是很早就存在的,但是它的意義不明顯。有些詩題應該屬於前一首詩的註腳,而非該首詩的詩題。
從本次開始,首先要對全本詩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再來要讀彌賽亞詩、智慧詩與歷史詩,最後讀咒詛詩、悔罪詩與讚美詩。
  • 原文(《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梁望惠):http://bible.fhl.net/isa/isa70.html

使徒行傳(一)



路加是聖經40位作者中唯一的外邦作者路加是一個醫生,從馬亞那裏知道童女生子詳情馬太福音從約瑟的角度來描述耶穌降生,路加福音則記錄耶穌在肉身上從馬亞而來的家譜。路加是安提阿人“基督徒”這個稱呼就是由安提阿開始。路加是經驗豐富的旅行者。只要保羅搭船旅行,路加都隨行照顧。路加很會寫作,也是史學家,而且在下筆以前花很多時間去查證。路加也擅長傳福音「救贖」一詞是他兩卷書中的關鍵詞。路加福音中記錄施洗約翰,引述以賽亞的預言說,凡有血氣的都要見上帝的救恩。使徒行傳的主題則是,聖靈要澆灌到凡有血氣的身上,猶太人,撒馬利亞人直到地極。
路加寫下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單單只為提阿非羅大人。此人可能是保羅受審時的辯護律師或身居重要的公職,所以他需要一份完整的報告來答辯。感謝上帝,路加搜集資料寫出這兩卷書填補了福音書和書信之間的重要關鍵缺口。
使徒行傳的架構三種理論。一是把使徒行傳分成兩部分彼得和保羅分別是主角。而且路加把彼得和保羅放在一起,並告訴大家兩個人所做的都一樣來避免初代教會分成兩派二是針對地理位置分成三個部分。一到七章先從耶路撒冷談起,八到十章進一步到猶太地和撒馬利亞,然後從那裏散播到歐洲和地極。三是以教會人數增長及福音廣傳的關鍵事件來看整個脈絡。就像把石子丟盡水裏,那石子就是耶穌的受死和復活,在每一個漣漪的最後都是教會增長、福音廣傳。
第一件大事就是五旬節那天聖靈降下並賜下方言這次的目的跟巴別塔相反。第一次是審判,第二次是憐憫。寡婦抱怨教會忽略了她們的飯食七個弟兄自願來負責飯食其中一位是司提反。偉大的傳道人大多數是從僕人侍奉做起的。這件事最後帶出了司提反的殉道,基督徒因此四散。看起來不幸,卻是將漣漪擴散出去。七位執事之一利將福音傳撒馬利亞人還有衣索匹亞太監他把福音傳進非洲彼得到哥尼流的家裏他必須吃不符潔淨原則的食物。耶路撒冷會議決定外邦人不需要先變成猶太人才能夠信耶穌。最後保羅說明他總是先向猶太人傳福音,但是猶太人如果拒絕他,他就轉去向外邦人傳福音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詩歌與智慧文學總論



聖經中的詩歌以上帝為中心,希伯來人思想上帝發於至深之情,他們稱頌上帝的屬性,高舉其名,亦不忘人類的軟弱及罪性。希伯來詩篇採用「平行句法」,即不斷重複相似的思想,這種風格優美,可譯成任何語言而不失詩篇的形式。
「正直人為什麼要受苦」一直是人類關心的問題。約伯記在文學上的地位可與世界名著並列,而對物質世界剖析之透徹更遠勝其他詩人之作。最後上帝在暗處及旋風中向約伯說話,詰問他宇宙自然之奧秘。上帝並沒有解釋苦難由何而來,約伯卻因此了悟到人類智慧何其有限,無法測透上帝的作為。約伯在受難中潔淨了自己的品格,不再怨聲載道。他頓悟上帝的莊嚴與聖潔,也認清自己的渺小和可憎。結尾,上帝豐富地祝福約伯,賜他加倍的產業。
詩篇不適合分析。詩篇預表新約中的精神與教訓,二者關係密切,其中提到人類犯罪需救贖之恩,基督的熱愛及榮耀,上帝寬宥大恩,聖靈的恩賜。猶太人把詩篇分為五部分,多少根據五本律法書。聖經學者發現詩篇與摩西五經宏旨相關:第一卷論創造與人類;第二卷論救贖;第三卷論聖殿;第四卷論上帝國兒女在世上的經歷;第五卷記載上帝的話語。這五卷均以「讚美上帝」或「哈利路亞」作結,它將全書帶入一高潮。
箴言又被稱為「青少年智慧寶鑑」。詩篇純為禱告頌讚,箴言卻有實際的教訓,可稱為聖經「智慧的結晶」。箴言中良善的勸導比比皆是,有些基督徒日讀一章,供行事準則。我們不僅分析它的主旨,更應該逐字逐句,一個一個觀點細細詳讀,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傳道書記載一垂暮老者對生命的回顧,滿懷失望。他曾擁有許多世俗的財物:金錢、地位、名譽和享受,心靈卻仍空虛,才發現人類迫切需要上帝,末了警戒眾人「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
雅歌為所羅門的文學鉅作,詠讚人類愛情之美,強烈而持續不息。所羅門對書拉密的愛為全書中心,但也可解釋為是基督對他的新婦、教會的愛。
五卷詩歌書能促進基督徒靈命增長,並提供實際的幫助。約伯記中,上帝是全能之創造者;詩篇中上帝是所有的一切;箴言中,上帝成為基督徒生活的指標;基督徒由傳道書中學到只有上帝能滿足人心;雅歌中描述基督是我們的靈魂之愛。──《梁望惠成主教材》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約書亞記(二)


大衛.鮑森(DavidPawson)–舊約綜覽約書亞記()
書24:15b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以色列人過約旦河後,取12塊石頭立在吉甲做為標誌,為了讓後代紀念上帝的作為我們要時常被提醒要紀念上帝為做的事領受餅和杯就是為了紀念耶穌。進入應許之地後攻占頭兩座城非常重要,結果一個大勝,一個則是大敗。攻佔耶利哥之前,約書亞遇到耶和華軍隊的元帥。這是溫柔的提醒約書亞,他並不是耶和華軍隊的的最高統帥,他只是統帥下面的一個軍官。
上帝吩咐他們耶利哥城七次,在第七天吹號角城牆和其上的房子倒塌了,只有妓女喇合除外。後來喇合成了大衛王的曾曾曾祖母耶穌的祖先。上帝說,這城是初熟的果子,裡面的東西你們一樣也不能碰。他們接下來去攻艾城時,第一次被打得落荒而逃,因為他們犯了兩個大錯:1.太自信;以為上帝一定會再賜福一次。2.偷了耶利哥城的東西。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前,以色列民用抽籤來得知上帝的旨意所以他們用抽籤得知亞干偷了耶利哥城的東西 。但之後是由聖靈來引導所以我們有聖靈來引導我們。但上帝想跟我們建立的關係不只是這樣,祂要跟親密的關係。
24章上帝透過約書亞說:我賜給你們的地土非你們所修治的,我賜給你們的城非你們所建造的,你們就住在其中,有得吃非你們所栽種的葡萄園,橄欖樹的果子,但是你們什麼都沒做,但我賜給你們這些,都是我的賞賜。這個時候約書亞滿心感恩發言,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祂,並且除掉其他所有的神。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他說,你們必須做個選擇。以色列民說了三次,他們必須要事奉耶和華。約書亞也提醒他們說上帝不但應許要賜福,也應許要詛咒。
約書亞在世,那一代的長老還在的時候,以色列是忠心事奉上帝的,但是從下一代開始,情況就惡化了。把信仰傳給下一代確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每一代都必須自己重新認識神,子女雖然聽過上帝在父母和祖父母身上的做為,但他們還是必須自己經歷神。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帝呼召我們來與祂同工。如果約書亞和以色列百姓當初不和上帝合作,就不可能得到應許之地,但是如果沒有上帝的幫助,他們也絕對做不到。平衡的基督徒在禱告時好像完全靠上帝,在行動時好像完全靠自己。
新約聖經拿約書亞記妓女喇合是個信心的典範,又拿亞在比喻上帝百姓中的罪惡。基督徒的應許之地不是天堂而是聖潔,因為在應許之地就不再爭戰,可以進去享受上帝為你預備的一切,當你勝過試探,就可以預嘗安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