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歷代志:猶大列王與聖殿


  歷代志是在以色列和猶大都滅亡,百姓被擄歸回以後的作品。最後聖殿終於蓋好了,它成為百姓生活的重心。所以它可以說是以聖殿為中心而寫的,它的每一部份幾乎都與聖殿有關。聖殿是上帝立為他名的地方(代上 22:7);是約櫃安息之所(代上 28:2、代下 6:41);是禱告的地方(代下 6:20)、獻祭的地方(代下 2:47:12);也是百姓敬拜、事奉的地方(代下5:11-14 7:68:14)
  聖經中有記載的聖殿有五個:所羅門的、以西結的、所羅巴伯的、希律的和天上的聖殿等。新約時期,耶穌以自己的身體為殿( 2:19-21),表明上帝藉著他與世人同住。耶穌教導門徒敬拜上帝不在於屬地的聖殿(4:20-24)。使徒保羅更進一步指出,信徒就是上帝的殿,是上帝在世上的居所(林前 3:16-176:19)。我們現今作禮拜的禮拜堂有時也稱為聖殿,但聖經裡沒有一處這樣說。
  歷代志有一個特點從上帝的角度來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例如,所羅門王為他的妻子法老女兒建宮,地點為何不在大衛城?(代下8:11);約蘭王為何生大病?(代下 21:12-19);哈謝王為何遇害?(代下 22:7);約阿施王為何被殺?(代下 24:25);亞瑪謝王為何被以色列打敗,後來又被殺?(代下 25:20-28);烏西雅王為什麼長大痲瘋?(代下 26:16-20)
  對於日常所發生的事情,如果事事都用上帝的眼光,會不會落入以自己想法取代上帝看法的危險呢?最常遇到的是生病的解釋。生病時你會聯想到是魔鬼的攻擊、上帝的懲罰或上帝的試煉?又如天災,有些人認為那是上帝對一國的審判,你覺得呢?用屬靈的眼光來看一些事情,在理論上是對的。有一些人,凡事都用屬靈的眼光來看事情;但有時候這樣的解釋可能會令人難以信服,因為他們的歸因實在有些牽強。聖經有它獨特的觀點,代表上帝的看法。但是要用這樣的立場來解釋四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需要非常謹慎。畢竟我們不是上帝。歷代志是在事情發生過很久以後,才從上帝的角度來解釋它。如果是在當代,可能沒辦法那麼清楚。或許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不需要太重視其發生的原因,而要注意上帝在這件事上要我們學習怎樣的功課。如果一定要歸因,應該要非常謹慎,不要遽下定論。--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申命記(二):愛的實踐


摩西基於上帝先愛祂的百姓這個事實來勉勵以色列百姓要愛上帝。這種對上帝的愛,是要表現在以色列人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申命記 12 26 章就是在闡述這個道理。上帝的選民應該有的生活方式,是以愛上帝、愛人為基礎的一種生活方式。信上帝是每一時、每一刻,包括所有的人際關係、你的學業、交友、事業、家庭生活,全都包括在內,甚至還包括飲食男女、金錢使用……等等。舉例來說,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就像屋裡許多房間一樣。今天如果上帝來訪,你願意將所有房間的門都打開嗎?或是會保留其中一、兩個?
上帝的律法是我們生活的導引。啟華德把律法分為禮儀、民事、道德三方面。有關道德方面的教訓,由於它和上帝的性情有關,所以是恆久不變的;至於民事和禮儀,是上帝按當時需要訂定的,所以具有時間性。其實即使在這些民事、禮儀的教訓當中,我們一樣可以發現一些基本原則,而將它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中。記得,沒有一個人靠自己可以遵行所有的律法,唯有靠上帝方能。上帝的百姓遵行這些,是出於愛的回應,不是在遵行律法。愛有多少,就能夠產生多少力量來遵行。一切的根源在於愛。
申命記最後的部份,從 27 34 章的重要主題,就是「約」的延續。摩西在陳明過去的歷史,勉勵百姓全心全意地愛上帝,並且仔細地規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後,立刻要求百姓作個抉擇。他把祝福與咒詛陳明在百姓面前,然後要百姓再一次與上帝立約。為了繼續帶領百姓進入迦南美地、作上帝的子民,摩西把責任託付給約書亞。
摩西在申命記 29:14-15說,「我不但與你們立這約,起這誓,凡與我們一同站在耶和華──我們上帝面前的,並今日不在我們這裏的人,我也與他們立這約,起這誓。」這就把約延續到代代。今天,我們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也可以進入這約的關係,領受上帝的福份。你願意嗎?--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申命記(一):愛的勸勉


申命記就是重申誡命給以色列新生的一代。以色列百姓蒙上帝救贖,出了埃及,卻因不信在曠野飄流了卅八年。那一世代的人,除了摩西,約書亞,迦勒以外都死了。摩西率領年輕的一代來到約但河東的曠野,摩西自知不能進去,就召集以色列眾人來,諄諄告誡以色列百姓,叫他們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在進入迦南之後,要過一個上帝子民的生活。講完這些話,摩西為以色列人祝福,之後他就死了。
  1. 愛的啟示:申命記用許多的篇幅、舉出許多例子來讓以色列新生的一代明白,上帝是多麼地愛他們。上帝要求祂的百姓全心全意愛祂以前,祂先愛了他們,是以祂自己的愛做基礎的。
  2. 世代交替、溯往前瞻:申命記是一本承先啟後的書,他們要領受新的任務,進入迦南美地。
  3. 對象是以色列全會眾:利未記最主要是寫給祭司用的,申命記的信息是給上帝每一個子民,要作上帝子民的人都不可忽略。
  4. 勸勉的話很多:人之將去,其言也善。摩西在離世之前,心中非常關心以色列新生的一代是否願意遵照上帝的旨意行,所以不厭其煩地用許多勸勉的話。
  5. 新約引用最多:新約聖經引用申命記共達八十次以上,列於其他舊約經卷之冠;而耶穌受撒但試探時,所引用的三節經文亦全在本書之內(6:168:310:20)
有一個文士來到耶穌面前問他說:「誡命中第一要緊的是什麼?」耶穌回答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12:28-30)耶穌這番話就是取自申命記 6:4-5。最重要的一條誡命,其內容是全人都包涵在內了!其對象是給每一個人!我們不可一時或忘,要反省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常記得此教訓。
今天我們如果覺得這條最大的誡命太難遵守,我們不必一味地責怪目己或要求自己,如此反而會落入「勉強愛上帝、勉強愛人」的圈套中。我們不妨思想上帝在過去是如何恩待我們。當我們愈多思想上帝的愛時,自然而然就會以愛來回報上帝了。--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民數記(一):百姓發怨言

但全會眾說:「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數14:10a)

民數記所記載的事情發生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以後、進迦南美地之前。當會幕作好立好之後,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引導之下再度起行,向迦南地邁進。他們在出埃及的第二年三月已經來到迦南地的門檻,本來應該可以很快地進入迦南美地,卻因為發生了一件事,使進迦南一事耽擱了三十八年。民數記就是記載這整個過程以及在曠野飄流的經過。
巴斯德把民數記分為三大段:舊的世代,過渡時期及新的世代。舊的世代是描寫百姓從西乃到加低斯種種。過渡時期是描寫在曠野飄流的生涯。新的世代是描寫百姓從加低斯至摩押的狀況。民數記一開始就記載摩西數點百姓,目的在於調查兵力。在進迦南的沿路上有許多仗要打,所以必須先估量自己的力量。數點的人分成下列三類:戰士、利未人、服事的利未人。利未人被分別出來,是要協助祭司辦理會幕的事。數點百姓以後,隨即吩咐百姓要潔淨,凡不潔淨的都要出到營外,因為上帝要與百姓同住。拿細耳人,是自己許願分別為聖,歸給上帝的;利未人,是上帝所選召來服事祂的。不論是那一種人,上帝的要求都一樣,就是要潔淨。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第二年二月廿日離開西奈山起行,有雲柱和火柱在他們前頭引導他們。走了十一天就到了加低斯巴尼亞,準備進入迦南地。但是在這短短的路途中百姓一再地發怨言。其實百姓剛出埃及,第一次遇到困難,法老的追兵臨到時,他們就曾經發過怨言。後來在曠野沒有東西吃,也發過怨言。當時上帝並未責備他們或懲罰他們,因為他們對上帝的認識還淺。但百姓在西奈山與上帝立約之後,他們已經是上帝的子民,理應信賴上帝,民數記卻記載,百姓還是屢次發怨言,引起上帝的怒氣和審判。
以色列百姓發怨言的這個事件引發了許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1. 上帝為摩西預備助手:摩西覺得管理百姓的擔子太重了!上帝就從以色列的長老當中揀選了七十個人來幫助摩西。上帝聚集他們在會幕門口,把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給這七十位長老。
  2. 服事上帝需要聖靈:上帝揀選來幫助摩西的這七十個人,上帝先將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這是服事上帝和作一般事情不一樣的地方。不能靠自己的行為或才能,而是倚靠上帝的靈。領受聖靈是要在他們的崗位上協助摩西治理百姓。
  1. 約書亞的成長和學習:約書亞原為摩西最得力的助手,當他看見耶和華的靈降在兩個沒有到會幕門口分受聖靈的人身上時,他來要求摩西禁止他們受感說話。摩西用寬廣的心來對待約書亞和百姓。他對約書亞說,不要嫉妒人,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
  2. 米利暗和亞倫的攻擊:民數記十二章記載摩西的哥哥和姊姊對摩西的婚姻及權威感到不滿。摩西所遭遇的困難不單來自外面,也來自自己的家中。他一樣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讓上帝仲裁這件事。上帝在這裡指出,摩西和其他服事上帝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摩西極其謙和、上帝跟摩西面對面說話。
加低斯的危機:「窺地事件」的短劇。
摩 西:看哪,耶和華你的上帝已將迦南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照上帝所說的上去得那地為業。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1:21)
百 姓: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為我們窺探那地,將我們上去該走那一條路,要進那一個城,都回報我們。(1:22)
耶和華:摩西,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13:1-2)
[摩西就從每支派中挑選一人,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1:23、民 13:3-16) 。於是他們起身上山地去,到以實各谷窺探那地(13: 17-24、申 1:24)]
探 子:那地果然是美地。可是,住在那地的居民強壯,城也寬大堅固。還有巨人亞衲族的人呢!我們恐怕不能勝過他們。(13:25-29、申 1:25)
迦 勒:不要怕,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13:30)
探 子:不,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據我們看自己就像蚱蜢一樣。(13:31-33)
百姓喧嚷、哭號、發怨言,說:(由在場學員四個人輪流說)
  1. 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
  2. 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或是死在這曠野。
  3. 我們的妻子和孩子一定會被擄掠。
  4. 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1:26-28、民 14:1-4)
摩 西: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都看見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直等你們來到這地方。(1:29-31)不是嗎?
百 姓: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約書亞: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
迦 勒:對啊,那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你們千萬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了,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14:6-9)
全會眾: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14:10)
[耶和華的榮光顯現(14:10)]
耶和華:唉,這些百姓怎麼不信我呢?我行這麼多神蹟給他們看,都是枉然的嗎?摩西,這樣好了,我把百姓消滅,讓你的後裔成為大國。(14:11-12)
摩 西:上帝啊,千萬不可!這樣會被埃及人笑的。他們會說是因為祢沒有能力領他們進迦南才消滅他們。上帝啊,求祢赦免他們(14:13-19)
耶和華:好,我聽你的禱告,答應你的請求。不過這個世代的人,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外都要死在曠野,不得進入迦南。(14:20-35,申 1:34-35)
百 姓:哇,哇,哇,我們想要進去迦南!哇,我們不能進迦南。
[百姓後悔莫及(14:39-45、申 1:41-46)]--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列王紀上下(二)


列王紀作者參考了北方與南方的兩份史料,對每一個王的描述略有不同寫到以色列王的時候,會先講他何時登作王以那個城市為首都,作王多久再來講審判臨到,因他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再來講這個王的父親是誰,然後說明參考那些史料再來講王的死,然後提到那一個兒子繼位。有的王是被人篡位作者通常會描述說:這個王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就像耶羅波安一樣。
南國是參考不同的史料先是講何時登基作王,幾歲登基作王,有幾個王年幼時就登基,再來也會講作王多久,然後會講這個王的母親是誰而不是父親今天只要母親是猶太人,孩子就是猶太人,但在聖經時代必須父親是猶太人,孩子才是猶太人。再來判定這個王到底是好是壞,北國每個王都是壞王,南國則是有好王也有壞王。再來講參考的史料,然後講王的死,最後一定會提到埋葬的事,不像北國隻字不提;提到他們的墳墓,再來講兒子或繼位者。判定南國這些壞王是跟大衛相比。南北國有廿個王,南國比北國多140年,因為好王作王比較久
以利亞和以利沙,這兩先知很不一樣,以利亞是戰士,是傳道人,他喜歡挑戰人;以利沙卻很不一樣,他叫死人復活還用幾塊餅餵飽了四千人我們知道施洗約翰和耶穌是表兄弟的關係,就像以利亞和以利沙的關係,這兩個先知就是在預表這對表兄弟
有些人以為不知者無罪,其實錯了,別以為聖經的原則是上帝只會根據我們所知道的來審判我們,這是錯的!下地獄是因為他們做了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每個人都有能力分辨是非,因為人人都有良心。但誰能對主說:我從未做過違背良心的事呢?上帝差來那麼多先知,他們的信息都一樣,都是警告但大家比較喜歡假先知說:一切都是平安的,放心!耶利米說:他們草率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假先知不是從上帝領受信息,而是百姓想聽什麼就講什麼今天的傳道人,仍然面對同樣的試探,別讓大家難過,要安慰他們,講他們想聽的話,假先知都會這樣做,真先知會講真話,然後付上代價。上帝在行動之前,會先透過先知提出警告,這正是列王紀這卷書中一再透露的信息。
今天的教會也可能面臨可怕的審判,宗教聯合現象是這裡所讉責的以利亞當初挑戰以色列人,就是問他們說:你們同時信兩個宗教要到幾時呢?今天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所有的宗教都能帶領人來到上帝面前,這就是宗教雜燴。有一些基督徒也跟著慶祝一些其他宗教的節慶,像是年祭萬聖節等等,甚至守一些習俗為寵物,農具,漁網祈福我們基督徒如果不小心也會迷上這些事--大衛.鮑森舊約綜覽:列王紀上下(二)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列王紀上下(一)

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

到了列王紀,以色列就開始走下坡了。讀這兩卷書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教會也可能面臨這種下場;我們一定要去比較,他們為什麼會失去一切?為什麼會不斷走下坡?他們被擄七十年之後,確實歸回祖國,但再也沒有重獲自由。約瑟和馬利亞延續了大衛君王的命脈,一千年後大衛的子孫耶穌降臨的時候,應許就實現了。
列王紀在講君王統治時期的以色列王國王國」在希伯來文之中是指統治權,而不是統治區,是一種權柄。一個真正的王國中,君王擁有最高的權力,如果能找到好的王-行事絕對公平,願意為百姓捨命,對窮人還有病人,照顧地面面俱到,你想不想住在這樣的王國中?一個王國怎麼樣,完全是由王的品格來決定王的品格最關鍵的因素。像大衛的王,就是好王;反之,就是壞王。
列王紀不像一般的歷史書,因為它描述每個王的篇幅都不同,上帝看的是他的生活態度信念和行為。這兩卷書是在講歷史,但由上帝選出重要的事件,串聯和解釋事件的緣由和結果,所以我們不是在讀歷史,而是在讀預言整體看來,好的政權比壞的政權持續更久,從這裡可以看出上帝掌管歷史,這是一個按道德運作的宇宙。
所羅門一死,南北就分裂,展開內戰北方十個支派自行設立兩個敬拜中心-伯特利和但設立了一座巨大的牛犢雕像,自行立一個叫耶羅波安的人為王分裂後的80年間,戰爭連連,當時是以賽亞做先知接著80年的時間相安無事上帝在這段太平歲月,差來了兩個先知,列王紀上十七章到列王紀下二章記載以利亞,之後是記載以利沙,之後南北又開始作戰;不久之後,亞述人就來把稱為以色列國的這十個支派擄到亞述,時間是西元前721年,這十個支派就消失了。但是啟示錄應許說:上帝必將十二支派從他們所在之地帶回來
南國只有猶大和便雅憫支派,但是當他們看見十個支派的同胞被擄走的時候,並沒有謹慎言行上帝差以利亞以利沙、阿摩司和何西阿到北方,告訴大家祂要做什麼。差了以賽亞彌迦那鴻到南國。可是他們都不聽到了西元前587年,這次換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列王紀的故事就此結束。約翰福音中一直說猶太人殺了耶穌,並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單指南方的耶路撒冷人,並沒有包括北方的加利利人。
整個列王紀都是在回答為什麼上帝容許以色列失去一切。作者說:這只能怪你們自己,上帝沒有違約,祂守住了祂的應許,祂應許說,只要悖逆,必定遭遇這樣的不幸。上帝絕對信守承諾。--大衛.鮑森舊約綜覽:列王紀上下()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哥林多前後書(二)


希臘思想總是把身體和靈魂開,身體在希臘思想中沒有地位其實希伯來思想不是這樣,而是認定人是身體會呼吸的靈魂,所以拯救靈魂就等於拯救身體。哥林多教會最主要的問題是,他們只追求屬靈的內在的事,沒有認清身體和靈魂都是上帝所創造。希臘人對身體有三種做法。1.放縱身體反正不管身體做了什麼,都不會影響到靈魂。2.漠視身體設法除掉生活中的慾望。3.崇拜自己的身體
保羅不得不對哥林多人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聖靈的殿,你們對待身體的方式,會影響你們的靈魂。他們對於身體抱持不正確的觀念,所以他們很難相信復活,因為那是身體的復活。今天仍然有很多基督徒對身體抱持不正確的觀念。身體敬拜上帝是屬靈的,希伯來的思想,敬拜的時候,向上帝舉手,在主面前跳舞,相信身體就是要獻給神的。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是哥林多前書的重點。哥林多人以為獨身比結婚要來得神聖,這和希伯來想完全相反。獨身並不比已婚來的神聖。
十二章談到什麼叫做屬靈恩賜,十三章談到有屬靈恩賜卻沒有愛,而十四章是最理想的情況,有屬靈恩賜也有愛。愛是有三種層面的。第一種是情愛,發自情慾,被外表吸引。正面的情愛詞彙是Eros。而Epithumia則有強烈負面的含意。Epithumia愛是建立在彼此的吸引力之上,這純粹跟肉體有關,吸引力一旦消失,你對對方的情慾就會消失。另外一個愛的詞彙是Philadelphia,指著是對別人的好感,基本上是志趣相投、知性的感覺。第三種是Agape的愛,這是一種關心、付出的愛,這種愛會去關心別人,這種愛是出於意志的行動,是決定要去關愛別人。
可以命令彼此關愛,因為這是出於意志的愛。可以要求自己這樣去愛人,至於你去愛的對象如何,倒是沒有什麼關。世上可以找到很多情愛和友愛,但是主動的關愛實在是少之有少。上帝的愛卻是這一種,上帝愛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有魅力,也不是因為我們可愛。教會中如果沒有Agape這種聖愛,當屬靈恩賜出現的時候,勢必會造成分裂。靈命要成熟,必須有聖愛,如長存的是信心、盼望和聖愛。情愛不能長存,友愛也不能長存。很多教會的氣氛溫馨,因為大家都志趣相投;很多基督徒在敬拜音樂上,因為志趣相投而組成團體,但是呢,那並不是聖愛。聖愛是儘管志趣不同,卻仍然彼此關心、相處融洽。
保羅離開哥林多教會後,教會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來了一些好的傳道人,亞波羅來了,彼得來了,但是他們開始比較這些傳道人絕對不要比較傳道人,這樣做非常危險,因為他們都沒有為你釘十字架。第二階段是,來了一些不好的傳道人,自稱是「特別的使徒」,他們對保羅有很多惡劣的批評。保羅面對這種種批評,就為自己來辯護。保羅不容許別人毀謗他的事工這是一到七章的主要內容。但第十到第十三章是很不一樣的。這裡不是為自己辯護,而是擊別人,並且是非常嚴厲的指控,他改用非常諷刺的口吻,因為這些人是假使徒進來掌管教會,對教會造成極大的殺傷力,他的語氣不再溫柔。保羅在這裡講這麼多,並不是要為自己的名聲辯護,而是為他所擁護的福音辯護。因為拒絕接受信息的人,會去攻擊傳講信息的人,這些人悄悄地破壞福音的果效。八到九章針對基督徒的奉獻有很好的教導。--大衛.鮑森新約綜覽:哥林多前後書(二)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哥林多前後書(一)

不讓教會和世界脫節,不讓世界進入教會

基督徒必須要學習如何和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教會最大的兩個爭戰就是,不讓教會和世界脫節,不讓世界進入教會。保羅第一次去哥林多,待了18個月。離開後聽到壞消息,就匆匆地寫了第一封信去糾正他們後來革來氏一家人來到以弗所,他們說保羅的第一封信帶來強烈的反彈也許哥林多後書六到七章是這封信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三個人帶來信想瞭解屬的恩賜結婚和離婚的事,於是保羅就寫了第二封信,也就是哥林多前書而這封書信回答了信上的許多問題,也談到革來氏家的人,帶來的壞消息。因此讀哥林多前書,必須要會分辨保羅在回答問題,還是在談他所聽到的壞消息第三封信後來遺失了,不過哥林多後書十到十三章,可能是這封信的內容。後來提多解決問題,所以保羅很高興就寫了第四封信,這封信就是哥林多後書然後保羅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去愉快探訪他們
林前的焦點,是談會友該有的行為舉止,但林後則在談傳道人該有的行為舉止哥林多前書像是個三明治,外面是釘十架和復活中間的部分保羅需要處理兩件事壞消息包括會友分門結黨淫亂的罪會友上法院互告興起拜偶像的風氣男女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男女在教會之中的角色,還有人領聖餐的時候喝醉酒他們也是在信上問到結婚和離婚的事,還有再婚聖經沒有說離婚是犯罪,卻提到再婚是犯罪,這個差別很重要。同時也問到拜偶像的食物該不該吃的問題
保羅感謝神賜給哥林多教會多的恩賜,但是恩賜和肉體情感有可能會同時存在,這種情形就是有屬靈的恩賜,卻沒有聖靈的果子,以至於不能夠適當地發揮恩賜。而這些部分的經文很容易被誤解。比如男不近女倒好保羅接下來的話,顯然十分贊同婚姻,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哪裡是引述他們的話又比如女人在教會要閉口不言。但是保羅在信上鼓勵婦女在教會禱告、發預言詮釋和應用哥林多前書一定小心,否則可能引述了他們的話而非保羅的不過也有其他部分的經文倒是滿清楚的
我們應該要找出保羅的原則,然後應用在自己的情況下耶穌洗門徒的腳,是因為他們的腳很髒他也是在教導基督徒,用謙卑的態度彼此服事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耶穌的本意不是叫人舉行洗腳儀式女人該不該戴帽子,根本的原則是男女在基督裏有別上帝造男造女,男女彼此需要互相不同,是互補的在上帝眼中有同等的價值、尊嚴和地位,但是男女有不同的,角色、責任和作用。正確的應用要在身體和屬靈兩方面上,接受這個做頭的基本原則,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好叫人知道我們是屬神的男女。--大衛.鮑森新約綜覽:哥林多前後書(一)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摩西五經總論

他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裡,日間在雲柱裡,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申 1:33


摩西五經不論是直接的頒佈律法,或是間接的敘述歷史,甚至那些枯橾的族譜和獻祭條例,在在都顯出上帝的作為和引導。上帝將祂自己啟示給摩西和以色列百姓,引導他們過一個蒙上帝喜悅和祝福的生活,這就是摩西五經的主旨。
創世記講開始,包括萬物的起源,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提到約瑟停屍在埃及,而約瑟臨死前曾經吩咐子孫們要把他的屍體帶出埃及。出埃及記講救贖,末了提到上帝用雲柱、火柱引導以色列人。利未記講敬拜,民數記講曠野飄流,記載了大量的律法和禮儀規條,但在結尾仍顯出變動,民數記的結尾就更加接近應許之地了。申命記則是預備進入應許之地,是向前瞻望。最後記載摩西死了,但有約書亞接續下去。
猶太人的「妥拉」翻成英文變成「律法」。其實「妥拉」更重要的意思是「引導」、「教導」,這讓我們想起上帝的保守,帶領和指引。它是活潑的、動態的。其實摩西五經真正的指向是指到耶穌基督。上帝在耶穌身上成就了最大的事,祂對人類的心意和指引在耶穌身上表現得最為透澈。因著耶穌,人與上帝復和,恢復溝通,也因著耶穌,人與人能夠以愛相對待。
猶太正典分為律法書(亦即摩西五經)、先知書和聖卷三部份,其中以摩西五經為最重要,其他經典都不能跟它牴觸。摩西五經也是猶太人生活的最高準則。到耶穌的時代,我們仍可見到摩西律法主宰以色列人的生活。當文士和法利賽人捉拿淫婦要來質難耶穌時,他們說:「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8:5)他們的意思是抬出摩西律法的權威。耶穌指出他們的錯誤在於誤用摩西律法,來定別人的罪,卻一點也不反省自己的罪,所以他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結果他們就從老到少一個個開溜了。
今天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仔細研讀這五卷書,一樣可以認識上帝和祂的作為,領受祂在我們生活中的引領。--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雅歌



希伯來思想中,只有一個神,祂造了身體和靈魂,如果良善的上帝,創造了物質的世界,那麼物質的東西就是好的。男女都是上帝造的,祂要男女能夠墜入愛河,能夠結合成為夫婦雅歌這卷書,重點只是在肯定男女之間的愛,雅歌也是一個比喻。
寓言是虛構的故事,背後有隱藏的含意,但比喻是用事實來說明,另外一個相像的事實。雅歌說的男女之間的愛,很像上帝和人之間的愛聖經說:你和上帝的關係,可以像男女之間的愛,你可以對上帝說:我心愛的人屬我,我也屬我心愛的人。
學者對這卷書的情節,看法差異非常地大有一些學者說:情節牽涉到三個人,裏面的關係是三角戀愛,但我不認為如此。這整卷書從頭到尾是一首純潔、單純的情歌,所以我們必須回到,只有兩個人的情節
兩個理由解釋這卷書為什麼會放在聖經上
第一我們信仰的中心,其實是一個很私人的關係。如果你沒有這個私人的關係,就錯過了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上教會、讀聖經或支持宣教士就算是基督徒,要和上帝相愛才算是基督徒整本聖經都是用男女關係,來形容上帝和人的關係在上帝和以色列的關係中,上帝是丈夫,以色列是妻子,上帝追求以色列,在西乃山上娶她,跟她進入婚約,當以色列去找別神的時候,就成了淫婦來到新約聖經時,基督說:我是新郎,我在找新娘在聖經的最後一頁,新娘渴望新郎快來,新娘說:請你快來她已經準備好了,穿上白衣,也就是公義袍
我們和上帝之間,並不是情慾的關係,而是情感的關係當初彼得在庭院中的一炭火前不認主,彼得見到炭火,回想起來,當下耶穌講的是:我只要確定一件事就行了,你愛我嗎?耶穌不會問你去過教會幾次,或這禮拜讀幾章聖經,祂要問的是:你愛我嗎?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愛才是最重要的,連律法的總結都麼說你要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並且要愛人如己。
第二,你和耶穌的關係不僅是私人的,也是公開的大多數人愛耶穌是因為,把耶穌看成他們的牧羊人,主與他們同在,帶他們走過死蔭的幽谷,主也會帶領他們到可安歇的水邊和青草地,你愛上耶穌這位牧羊人,祂照顧你這隻羊過了一段時間後,你會突然發現祂是你的王,祂是萬王之王,你是祂的新娘,你即將成為皇后,和祂一同作王,你將會變成公眾人物,你有了額外的責任可是有的時候這個責任很重如果可以私底下跟主保持關係,這樣就不用面對很多討厭的事,不用一直被批評,被注意。我們在基督裡的職責不光是和耶穌有親密的私人關係,還要盡到公開場合之下合宜關係這個責任這是雅歌一個重要的信息,你可以搭配詩篇四十五篇來讀,那正是我們的呼召。--大衛.鮑森舊約綜覽:雅歌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舊約是如何編排的

原先經典的保存是分卷存放,當後期「書」的形成出現時,各卷先後次序才需要固定。


舊約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的,只有部份被擄時的作品用亞蘭文來寫,寫作的過程前後約經過一千年(1400 B.C.-400 B.C.),由三十多人執筆。原先經典的保存是分卷存放,當後期「書」的形成出現時,各卷先後次序才需要固定。至於各卷作者是誰,什麼時候寫的,如何傳遞,如何收藏,舊約本身提的很少,我們所知也非常有限,只能根據一些零碎的資料來加以推測。
舊約三十九卷,再加上新約廿七卷,聖經總共有六十六卷。 巴斯德將舊約分為三部份:
  1. 歷史書:從創世記一直到以斯帖記,又可分為三部份:
    1. 律法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 被擄前歷史: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
    3. 被擄後歷史: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
  2. 經驗的書: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到雅歌書,都是描寫個人內心經驗的書。這五卷屬於詩歌與智慧文學。
  3. 先知書:從以賽亞到最後的瑪拉基書,分成三部份:
    1. 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這是因為一般說來其篇幅都比較長的緣故。不過但以理書是否屬於先知書,學者們有許多的討論,可能歸為啟示文學還更恰當。
    2. 被擄前先知: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
    3. 被擄後的先知:舊約的最後三卷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它和前面九卷合稱為小先知書。先知書分大小,只是就篇幅而言,不是那個先知比較重要,那個先知比較不重要。
猶太人把舊約分成三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其各卷的編排順序和我們現有的舊約略有不同。我們將依猶太人原先的分法來探討舊約如何寫成:
  1. 律法書,亦即摩西五經。
  2. 先知書:猶太人把出自先知手筆的,不論其性質是歷史或預言或宣告,都稱為先知書。此又分為:
前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
後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及小先知書。
先知書有的是由先知自己執筆,有的由門徒加以搜集,有的則由書記代筆,完成時代約在800-600B.C.。但這些書卷由於戰爭四散或遺失,尼希米後來加以搜集存放在他所建立的圖書館中。
  1. 聖卷:除了律法書和先知書之外,所有其他有價值的作品都歸於第三類聖卷。這些經卷有些出於君王,像大衛、所羅門,有些出於官長,像尼希米。
次經是沒有收錄在正典裡,卻和正典各書卷一樣,在公元前第二、三世紀至公元後第一、二世紀流傳的書卷。這些書卷有些在亞歷山大寫成,有些則在巴勒斯坦或米所波大米。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以下十二卷:多比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巴錄書、耶利米書信、瑪喀比書()()、但以理補篇、以斯帖補篇、傳道經(西拉之子智訓)、瑪喀比書()()、以斯拉書()()、瑪拿西禱詞。這些書卷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翻譯時都有收錄進去,早期基督教會也視其為有價值的作品。至於它們是否應該列入正典,基督教會一直沒有明確的態度,一直到第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才正式地將它們排除。
加爾文認為既然上帝的聖言是交託給猶太人的(羅馬書3:2),而猶太人的正典並沒有這些書卷,它們就不應該列入聖經正典。天主教會則很快地在天特會議表示,除了瑪喀比書()()、以斯拉書()()、瑪拿西禱詞之外,其他書卷都是正典,稱之為第二正典。 除了上述十二卷之外,其他還有一些流傳的書卷,基督教會稱之為偽經,天主教會卻稱之為次經。這些都沒有列在現有基督教的聖經之內,價值不能與正典相比,只能當作參考。-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撒母耳記(二)



我們可以從六個層面來讀聖經故事,一定要選對層面才行。第一、把它當作奇軼聞事來讀,是因為有趣所以才去讀。第二、從靈修的層面,希望在當中找到一些資訊可以適用在自己身上。讀聖經一定要看前後文,上帝有的時候會用一節經文來對我們說話,但是我們不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讀聖經故事的。第三、研讀聖經人物。聖經誠實地指出每一個人物的優缺點、成敗、功過、長短。第四是研讀以色列歷史,看它如何從一個家族變成民族,再變成國家最後變成王國。從十二支派各自獨立變成中央集權政府,國家的運就受到這個政府的特質影響。
第五、是起源於德國的批判法。批判法分成兩個層面,低等批判法想知道的是經文有沒有抄錯,確保聖經的真確性,聖經越準確越好高等批判法說即使找到了原文人還是可能會弄錯,認為應該刪掉聖經上蹟。這種高等批判法摧毀了人對聖經的信心。第六、是最正確的方法,叫做神學法。其實神學的意思是對上帝的看法,人人對上帝有自己的看法讀這些故事的時候要從中去認識上帝,上帝才是這些故事的主角我們需要問的是在這一切的事上上帝的用意是什麼﹖如何和的子民互動﹖的約如何實現﹖上帝是個活神大衛最喜歡稱為「永生神」。我們要知道上帝看中什麼,對人類的行為有什麼反應,讓我們可以從中明白的特質。不但要瞭解上帝的想法,還有瞭解的感覺讀聖經的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認識上帝,認識上帝的特質,怎樣才能討的喜悅,怎麼看你這個人。
自從上帝和亞伯拉罕和摩西立約後,這是第一次祂再度立約,他和大衛立約。當時大衛想為上帝建殿,可是上帝不讓大衛建殿,因為大衛的手流過人的血,可是大衛的兒子可以建殿,所羅門是和平的人上帝對大衛說﹕我會把你的兒子使如己出,我會管教他,但我會永遠愛他接下來神給他一個美好的應許,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一千年以後這個應實現了,他是守約的神。奇妙的是,約瑟和馬利亞都是大衛王的直系子孫,所以在法律或血脈上,耶穌都是大衛的子孫。他以「猶太人之王」的身份降生和受死,如今仍在全世界作王,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賜給了大衛的這個子孫,將來有一天他要做世界之王這些資訊都是來自撒母耳記以及上帝和大衛立的約,我們的未來和這個約息息相關。--大衛.鮑森舊約綜覽:撒母耳記(二)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為什麼要讀舊約

  耶穌時代,他和使徒手邊的聖經只有舊約,沒有新約。 馬丁路德認為舊約是一本律法的書,它教導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相對的,新約是一本福音或恩典的書。加爾文認為新舊約其實是同一個約,都有永生的應許和白白的恩典,都需要有基督作為中保。艾羅特認為舊約的事件都在表明上帝的揀選和立約。凱瑟則認為「應許」才是舊約的中心思想。舒茲認為「上帝和人的關係以愛來維繫」才是新舊約一貫的啟示。上帝先愛我們,並要求我們以愛來回報,這是上帝在聖經裡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不論新約或舊約,它所啟示的上帝都是既公義又慈愛。在舊約中我們看到上帝因為愛的緣故,揀選以色列人,把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救贖出來,祂的愛存到永遠、永不改變。就是在這愛與救贖的前提,祂才要求以色列人守十誡。在新約裡,上帝的愛在耶穌受死這件事上達到最高峰。 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就是「上帝要我們全心愛祂,並愛人如已。」 這也是承受永生所當行的。惟有當上帝的愛深深地激勵我們,感動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自然而然地以愛來回應上帝,以愛來接納周圍的人。
  讀聖經要注意上下文,體裁為詩歌或散文,及當時的歷史、地理背景。其次,上帝的啟示雖然有一貫性,郤是漸進的。我們必須注意其演變情形,不能執著於先前的啟示,而不顧後來更明顯或更完整的啟示。此外,要用清楚的經文來解釋不清楚的經文,不要用不清楚的經文來做強解、引伸。 有些讀經的難題,換個譯本來讀,就可迎刃而解。對照不同譯本來讀,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多瞭解經文原意。然而要知道聖經的解釋並非絕對,沒有對與錯之分,對照譯本,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瞭解一段經文。舊約有許多地方的確不容易暸解。對於一些困難的經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必強解。如有不明白之處,不妨作紀錄,留待日後可能慢慢就會豁然開朗。
  聖經裡相互輝映、印證的地方很多,新約引用舊約的地方也很多,採用經文彙編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相關的經節,更加明暸上帝的啟示。目前較完整的英文經文彙編是採用電腦編出來的New American Standard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有時串珠聖經亦能幫忙找到相關經節,但比較不完全。 註釋書、聖經手冊或啟導本可以提供我們關於該卷書或該段經文的時代背景,及各種不同的解釋。大部份的註釋書或啟導本都有其立場,但並非絕對。讀的時候最好能夠參考兩、三本,比較其異同,再自己做判斷。
  讀舊約時我們可以先看人的所作所為,再看上帝的對應,從這當中思想上帝的愛與公義。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上帝的指責很嚴厲,其實,上帝的指責也是以愛為基礎。有愛做基礎,就能得到平衡。應用舊約在生活中時要特別注意,舊約的時代背景跟我們很不一樣,當時社會的意識型態亦跟現代相差甚遠,不能直接引用。另外,舊約毫不避諱地記載人所行的惡,為的是教導人如何面對惡、避免惡,這些記載絕不能作為我們行惡的理由和藉口。
  聖經的寫作和傳遞有聖靈參與其內,我們讀聖經時一樣需要聖靈的指引。因此在每次開始讀聖經之前,最好能夠先作個禱告,求聖靈幫助。如此比較容易聽到上帝要對我們說的話而有所感動。聖經的權威其實是建立在基督徒共同體驗到聖靈的內在明證。-聖經綜覽班 梁望惠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撒母耳記(一)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b)

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有一千年的時間,撒母耳記上下這兩卷書涵蓋最後的150年,其中大衛作王時是高峰期大衛死後,一切開始走下坡,500年間失去了一切撒母耳最後一治理以色列的先知,也是最後一士師以色列經過了四段500年時期1.族長,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2.先知,從摩西一直到撒母耳3.君王,從掃羅一直到西底家4.祭司,從約書亞到亞拿和該亞法其實他們需要的領導人物必須是先知、祭司、君王,永恆的父,和平君王,這樣的領導人物直到耶穌來了才出現以色列的第一個王掃羅,是人所選出來的王,其實並不是上帝的人選大衛是主角
上帝垂聽了哈拿的禱告,賜給她一個兒子,哈拿奉獻撒母耳來事奉祂後來上帝呼召撒母耳來帶領以色列。當時以色列人抱著驕傲的心態,認為帶著約櫃同行,一定會打敗非利士人。結果以色列了敗仗,連約櫃也被搶撒母耳叫以色列人除掉家中的偶像後再度去攻打非利士人,這一次就打了勝仗他們每次悖逆上帝,都會有敵人來打敗他們,但是每一次他們悔改與上帝和好就能夠打敗敵人,把土地搶回來,重獲自由
百姓向撒母耳要求一個王,撒母耳很不高興,對上帝說:我就是他們的領袖啊!上帝說:你不是領袖,我才是領袖。撒母耳才認清自己的角色上帝叫他告訴百姓有君王的代價很高,但他們還是要。上帝說:好,就給他們一個王。於是百姓選出身高最高,最英俊的掃羅。但上帝說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掃羅不能忍受身邊的人表現過於傑出,大衛是能夠欣賞身邊有才華的人。掃羅也很沒有耐性有一次掃羅沒到撒母耳來獻祭自己去獻祭了。撒母耳對掃羅說:上帝叫你去打敗亞瑪力人以後要殺掉所有的人和牲畜。後來不但沒有做到,掃羅也沒有殺掉戰敗的亞甲王這時他就對掃羅說:順從勝從於獻祭,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
大衛是上帝所挑選的君王。大衛被帶進王宫裡主要是因為他會彈琴。也是一個優秀的戰士,用了五顆石子才甩第一顆就解決了非利士人歌利亞。後來約拿單幫助大衛逃命,跟他立約,堂堂的王子竟然讓位給這個牧童,這是很美的故事。大衛當初藏身在隱基底洞穴。有一次掃羅到洞穴裡解手,大衛只是偷偷地切掉他的衣襟並沒有殺他,這讓掃羅對追殺大衛暫時有了悔意。許多詩篇是大衛逃命期間寫的。大衛率領投靠他的人去做非利士人的傭兵,掃羅和約拿單聯手攻打非利士人時,上帝介入才沒有讓大衛和他的手下攻打以色列人,結果掃羅和約拿單不幸陣亡。
大衛攻下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個大王國,以色列到達了歷史的高峰。可是大衛拔示巴的事件上違背了十誡中的五誡,接下來的500年間,以色列失去上帝所賜的一切這件事在大衛心中藏了一年,讀詩篇三十二篇就知道罪惡感如何不斷地打擊他一年以後,先知拿單來大衛講了一個故事,大衛就寫下詩篇51篇懺悔詩。這件事的代價不但個人蒙羞,家庭破碎,百姓也對他不滿,一切就是這樣走下坡。--大衛.鮑森舊約綜覽:撒母耳()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神的引導



「如何明白神的旨意」乃是一般信徒甚至教會領袖都常感困惑,或常要掙扎的問題。但如何才可以真正有把握地知道神的旨意?早在三千年前,所羅門已體驗到神的引導,是可以知道的。
作計劃的是人,但是在他實行計劃的每一步,都是靠耶和華去引導他。神不獨引導人去走他每一步的道路,聖經甚至說:「人的腳步均為耶和華所定。」人的生命,人的一生均掌管在神手中。人要得到神的引導,就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要專心仰賴信靠神。這包括:唸書、事業、工作安排、事奉、擇偶、子女管教、價值觀、人生觀等,都「認定」神,尊重他的意見。正所謂,好神之所好,惡神之所惡。因為答應與否,有能力實行計劃與否均在於神,所以我們應將所行的交託給他,使我們的計劃得以成就。
神用來引導祂兒女的方法如下。第一、他的話。一個對神說話,對神原則愈熟悉的門徒,便愈容易知道神的心意。因他的說話已表明了什麼是他所好,什麼是他所惡,什麼是公義,什麼是不義,什麼是真理,什麼是邪惡,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等等。第二、亦是神曾用來引導古人的方法,是搖簽。然而,在聖靈降臨以後,教會已不再用這方法去尋求神旨意了。第三、透過屬神的父母,透過他們的教訓法則,管教及勸戒。父母是愛子女的,他們不會害自己的兒女,所以作為子女的,特別在前途、擇偶等事上應徵求父母的意見。第四、是藉著「謀士」,所謂「一人計短,多人計長」。來到新約,神亦要我們在作決定之先,請教一些屬靈長者的意見。世人尚且認識到「謀士多人便安居」、「謀士眾多,人便得勝。」何況是屬神兒女呢?但要尋問別人之意見,我們必須有謙卑的心,肯聽人的勸教。
在我們找輔導時,我們應注意要找敬畏神、愛主的人,不要找不信、不順從神的人。要找正直人,不要找喜用旁門左道的人。要聽那些真正以建立人為大前題之輔導。然而我們要體認到有些深藏不露的虛懷若谷者,除非我們肯謙卑求教,否則不易使他說出心中的見證。找人輔導時我們必須有一概念,就是沒有任何人的聰明、智慧、謀略是可以與耶和華神相提並論的。所以我們必不能離開神的道。要留意找一些能誠實勸告我們的人輔導。在今天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一般人都愛聽「不指責、不批評」的話。但我們要聽神的勸告,抑隨波逐流呢?

l   《每日箴言--門徒的座右銘》,十七、神的引導,蘇穎智牧師。
l   http://xy.chinafuyin.cn/Books/PI_Commentary-Pro/gb/17.htm

傳道者:生之追尋



自有人類以來,每個時代的人所面臨的問題,雖然有輕重之分,但問題卻是大同小異,都是日光之下的事。傳道書就是在探討人生各樣的問題,得到的結論是在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一切都是虛空的虛空,只有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盡人的本份才是最重要。基督教在馬丁路德以前,都接受所羅門為傳道書的作者,路德本人亦同意。但也有學者反對所羅門王是傳道書作者。然而大部份的人都同意,傳道書的現有型式約在公元前兩百年左右完成。
讀傳道書不能孤立某一段,以為那就是作者的主張,而是要從整體的信息來看。本來,解釋聖經就不能斷章取義,尤其是傳道書的性質特殊,它所討論的事情具有累積性,若不全盤來讀,更容易造成誤解。舉例來說,傳道書的語調比較低沉,會給人有悲觀的感覺。其實,那是作者誠實地在面對人生各樣的問題,他在親眼看見社會不公義、又感覺人生無意義的謎團裡思索、追尋。他的思考是漸進的,最後得到的結論和悲觀主義相反,就是人若尊敬上帝、順服上帝,他就可以安心享受上帝為人今生所預備的福樂,並且能夠盼望那邪惡得審判、正義得伸張、賞罰分明的大日子。
至於有懷疑論者在傳道書裡找到根據,認為傳道者對今生的一切都抱持懷疑的態度,其實是他自己忽略了傳道者整體性的結論與信息;傳道者發現一切眾生百象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手在管理。懷疑論者又根據傳道書3:19-20主張人死如燈滅一般,因而對死亡之後的生命有所懷疑。其實觀察上下文就可以發現,傳道者明白宣示,人的靈是往上升,上帝必審判義人。
人的慾望在達到以後還不能滿足,是因為人心原有預留給上帝的位子。除非人與永恒的上帝聯結,否則人心不能得到滿足與安息。因此人生在世應該敬畏上帝,遵守祂的誡命,因為末日有審判。要知足,盡情享受上帝的恩賜。世上的事物在人的一生當中,在某些時空情形之下,都有它暫時性的價值存在。我們可以追求,但要知足常樂;並且不要忘記在日光之下它們都會過去,只有當它與日光之上、永生的上帝發生關係,才有永恆的價值。受造物再怎樣美好,它都不能成為最終的追求目標。人必須要尋求上帝、敬畏上帝,服事上帝,才不會感到虛空。我們在世上追求許多東西都很好,不過要記得耶穌說過,「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那就是親近主、認識主、跟隨主的腳步行,因為這就是永生!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二)



聖潔,是落實在生活中的,像是婚姻和工作盼望是靈魂的錨,我們是靠盼望活著,盼望就是心中的指望,信心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沒有看見的事有確據。帖撒羅尼迦教會認為,過世會友錯過了福分,因為保羅所傳的福音核心是等候耶穌第二次再來。保羅說,當耶穌再來的時候,已經死了的人,可以坐在前座,然後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再和他們相會,全部與主在空中相會。我們會在地上得到新的身體,不是在天上。關於耶穌何時再來,只要保持儆醒,耶穌再來的時候,不會感到意外,因為我們會留意耶穌再來的徵兆。只有沒有準備好的人才會對耶穌再來感到意外。
教會是神權政治,是由聖靈來掌管的聖靈是透過被祂充滿的傳道人和信徒來掌管民主政治的一個缺點,很容易失去對領袖的尊敬所以保羅對熱衷於民主投票的帖撒羅尼迦人說,要尊敬你們的傳道人。教會不應該藐視先知的預言講論,更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但是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惡事要禁戒不做。
帖撒羅尼迦後書一開始保羅稱讚他們在遭到逼迫的時候,仍然持守信心。最後公義的上帝將來必為他們伸冤。那些逼迫基督徒的人,上帝將來會毀滅、排除、審判、患難、報應和永遠,來對付他們。如果我們能夠記住,人最終不是永遠與上帝同在,是永遠待在地獄裡,那麼會比較能夠面對這個世界。
猶太人基督徒的歷史觀,認為世局會越來越糟,不斷走下坡直到見底,然後會突然好轉,並且持續好轉,這種觀點叫做末日歷史觀,是聖經的觀點猶太人認為這其中的關鍵是上帝,而基督徒則認為是耶穌。在歷史結束的那一刻,敵基督這不法之人會出現,以上帝自居;到時候這個世界將被魔鬼的三種化身控制,就是魔鬼、敵基督和假先知,這三種化身會取代聖父、聖子和聖靈。這個不法之人,現在已經在影響這個世界,將來有一天,上帝會撤除約束,世界會變得很可怕。啟示錄告訴我們,只有三年半的時間,然後耶穌就會再來。如果這些事情都還沒有發生,你就誤以為耶穌要再來,我們的生命會失序,就像帖撒羅尼迦人一樣。
不要讓那些基督徒用耶穌馬上要再來做藉口,不肯好好工作那不是聖潔,不是在預備自己。當主再來的時候,祂要看見我們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為祂作工。我們要鼓勵人在工作上盡忠職守,上帝比較在乎工作態度,而不是工作內容我們現在是用工作態度來預備自己,等耶穌再來就可以做祂交給我們的工作,那就是聖潔,就是預備好自己等候耶穌再來。--大衛.鮑森(David Pawson)新約綜覽-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二)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雅歌:婚姻頌


雅歌是一首情歌,它讚美男女之間的愛情。雅歌書納入正典,讓我們看到上帝的豐富性。舊約經常用婚姻裡的愛情來表示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愛。在新約,這種愛顯示在基督和教會的關係中。因此,雅歌所描述的男女之間親密的感情,可以用來代表上帝和人親密的關係。婚姻裡的關係,如果適應得好的話,夫妻都會感到合一和滿足。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也是一樣。
上帝先愛我們,然後要我們以愛來回應。這是新舊約一貫的中心思想。既然上帝這樣愛我們,我們要在那裡把我們的愛獻給主呢?雅歌告訴我們,第一,在密室裡,第二,在工作中。這兩項在基督徒生活中非常重要,需要平衡。
雅歌作為聖經中的一卷書,必定有它屬靈的意義與目的。幾種比較重要的解釋法如下:
  1. 寓意法:就是靈意解經。用象徵的筆法來暗示更深、更隱藏的屬靈含意,它真正要描述的是上帝和祂百姓之間相互的愛。
  2. 字面法:就是通俗的民間情歌。如果我們能夠同意一本歌頌男女之間貞潔愛情的書卷,在聖經正典中亦可以佔有一席之地,那麼用字面法來解釋雅歌,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
  3. 表記法:一方面承認雅歌書所描寫的愛情故事確有其事,一方面卻主張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在預表,就是預表基督和教會之間的愛。
  4. 戲劇法:戲劇只是一種呈現的形式。傳統以來認定劇裡有兩個主角,就是所羅門王和書拉密女。至於歌中的牧羊人是所羅門王偽裝的,為要求取書拉密女的芳心。有些現代的學者認為它有三個主角:所羅門王、書拉密女和牧羊人,如此故事的情節變成三角戀愛。
雅歌要怎樣分段需視其解釋方法而定。
  1. 田園詩:毛頓(R.G.Moulton)認為它是七首一組的田園詩。(分段請參考原文)
所羅門王正在巡視他的葡萄園,突然發現美如天仙的書拉密女,但是當他在驚為天人之際,書拉密女卻飛快地溜走了;後來所羅門化裝成一個貧寒的牧羊人,才贏得書拉密女的芳心;接著所羅門再以王者的姿態出現,要求書拉密女離開她利巴嫩的故鄉、嫁給他;終於他們在所羅門的皇宮內結婚。本書一開頭所描寫的婚禮就是所羅門和書拉密女的婚禮。雅歌的內容並未按照故事的順序出現。
  1. 戲劇詩:
如果把雅歌當作三角戀愛的戲劇詩來分析,故事的情節就如下:故事的主角書拉密女子從牧場被帶到所羅門王宮,王向這位嫵媚動人的鄉下姑娘示愛,不料卻遭拒絕。王宮的華美和眾宮女的說項,都無法打動她的芳心,因為她一直迷戀著她的舊情人牧羊人。最後,她拒絕王的求婚,回到她的牧童身邊,這才解除了她心中的衝擊。
(分析請參考原文)
第一種分析方法,所羅門王預表上帝、書拉密女預表以色列,他們之間的愛情預表上帝和祂百姓之間的愛。第二種分析方法,牧羊人預表上帝、書拉密女預表以色列、王反而預表世俗的力量。雅歌書要表達的是以色列和上帝之間的緊密結合,沒有任何其他的世俗力量能讓他們彼此疏遠。
從雅歌我們可以看到,有愛人生才有滿足與喜樂。愛是一種出於決心的委身,也是一種學習。婚姻需要經營,需要不斷地溝通、協調、瞭解。基督徒生命的成長也是這樣。馬有藻曾經把雅歌和傳道書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傳道書所描寫的景況是人離棄上帝,導致虛空的人生。傳道書的作者因此呼籲人要追求上帝、敬畏上帝。雅歌描述的是人追求上帝,得到滿足的人生。一個人在日光之上滿有充實、喜樂、滿足、樂觀的感覺。雅歌的信息叫人要敬愛上帝、親近上帝。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一)

這兩卷書信是新約聖經最早寫成的部分。第一封信語氣親切重感情,強烈地表達出關心之情;第二封信語氣變得是既冷淡而且又尖銳,反而感覺有了相當大的距離。保羅第二次宣教之旅,靠著聖靈的引導與阻止才進到歐洲傳福音當保羅在某些方向上被聖靈阻止前進時,他們並沒有停在原地。所以,當基督徒採取行動的時候,聖靈的引導會更清楚
帖前第一章強調他們真心領受了福音保羅傳福音的方式是話語、行為和神蹟奇事三樣並行。只用話語傳福音,對方沒有辦法證明你講的話是否是真的。人用行為來證明福音的話語是真的,上帝用神蹟來證明福音的話語是真的。接下來他說:結果就會產生信心、盼望還有愛。雖然他們在盼望不太穩定,但信心和愛心很好的起步所以保羅要堅固他們的盼望,盼望的核心就是主耶穌再來。他們徹底相信三位一體神上帝、耶穌和聖靈。向上帝悔改、相信耶穌,領受聖靈。最後,保羅說:你們轉離偶像,來到永生上帝面前,服事永生上帝,並且等候祂的兒子從天上來。這也就是基督徒生命的三個層面轉離就是悔改,事奉永生神,並且等候祂的兒子從天上來。
第二章保羅九次為自己闢謠辯護。這些作為不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尊嚴或名譽,而是因為如果他縱容對他人格有的攻擊,他們就不會相信傳的福音。這些攻擊背後都是魔鬼在作祟,魔鬼就是謊言之父。九項指控分別是: 保羅成事不足、帶罪潛逃的懦夫、一意孤行、好色之徒、 滿口謊言、阿諛奉承、投機分子、遊手好閒、態度很嚴厲像是暴君。真正符合這九項罪名的,是魔鬼自己。保羅用了九個方式一一為自己辯護,他請帖撒羅尼迦人還有上帝一起來做他的證人。
魔鬼喜歡喜歡挑撥基督徒對傳道人起懷疑,喜歡扭曲動機。保羅叫帖撒羅尼迦人心裡也要有所準備,基督徒受苦就是證明你是上帝的選民,這是光榮的記號,是信心的印記,是基督徒所佩帶的徽章。他說沒有因為福音受過苦的人才應該要擔心,這樣的人沒有遇過困境,沒有樹立過敵人,從來沒有付過任何代價,這樣的人才應該擔心。
第四五章保羅關心信徒在聖潔與盼望這兩方面的成長。一夫一妻制的觀念是在基督教裡面福音的教導離婚、找情婦享樂在古代很普遍,所以保羅才會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說,要忠於妻子,不要待她像妓女或情婦,要尊重婚姻的床。另外一面的聖潔,跟每天的工作有關。不管你是哪一種行業或宣教士都一樣,工作就是你的聖職,要全力以赴,這就是愛上帝,就是在服事鄰居,工作是為了榮耀主。--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約綜覽-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士師記、路得記(二)


士師記中,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不認識上帝,也不知道上帝過去的作為,所以他們才會行自己認為對的事,對自己蒙拯救毫不感恩。另外,他們也不把上帝當做他們的王,而一心只想要倚靠人。這些讓他們的生命一直在循環,而無法進入直線。在路得記這卷書中,我們看到士師記裡「沒有王」的結局。
當拿俄米要離開摩押的時候,兩個媳婦想跟她一起走,她說;別跟我走,你們在猶大地找不到丈夫,因為他們不娶外邦女子,你們最好留在這個地方,這樣比較有機會再嫁出去。其中的一個媳婦俄珥巴選擇同意,就回到摩押地去,她的名字從此在聖經上消失,在上帝的計劃中不再有份。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很好的忠告。路得做了另一個選擇,執意跟拿俄米走,結果她讓自己的名字留芳百世,成了主耶穌基督的祖先。她的選擇把她帶進上帝的計劃,生命不再循環,而是進入一條直線。路得深具內在美,她很謙卑、很有勇氣、很忠誠,有一顆服侍的心,但是最重要的是,她作出了對的選擇。她對拿俄米說了四次「我願意」,我願意你的神做我的神,我願意跟你走。
忠貞是上帝非常看重的一個特質,非常寶貴。在希伯來文中,忠貞和愛幾乎是同一個字,在上帝心目中愛一定是忠貞的,盟約的愛,經得起風浪、貧富的考驗,境遇如何都不動搖,沒有忠貞的愛不是真愛。聖經說;路得在上帝眼前蒙恩。「蒙恩」就是「得喜愛」,她成了上帝所喜愛的人,能夠得上帝喜愛比得財富要好十倍,得上帝的喜愛和得財富這兩個你要選哪一個呢?
先知撒母耳寫了士師記和路得記,當時是掃羅作王,掃羅是來自便雅憫支派。整卷書的信息是:便雅憫支派壞透了,要把盼望放在伯利恆,所以寫這些是為了預備百姓,把盼望從便雅憫支派轉移到猶大支派 ,從掃羅移到大衛身上,因為撒母耳已經暗中膏抺了大衛,知道下一個王是大衛。
全部的聖經都能夠給我們得救的智慧,而且我們查考聖經是因為給基督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前人所犯的錯誤,我們可以不必再犯,前人所作的明智選擇,我們可以效法。基督徒可以從基甸、參孫,耶弗他、巴拉等人的身上學到很多功課。我們是不是一心只想跟隨人?我們已經有一個王,我們若行祂眼中對的事,教會明天就會合一。若是忙著追隨人,而不是行上帝眼中認為對的事,上帝過去怎樣,今天也是怎樣。--大衛.鮑森(David Pawson)舊約綜覽-士師記、路得記(二)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士師記、路得記(一)

聖經是一部歷史書所記載的起始結束的時間比其他歷史書更廣,因為沒有人在宇宙創立時在場,也沒有人已經見到宇宙結束。若不是上帝啟示的,就是人想像出來的你自己要決定相信哪一種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的話,歷史有它的前進的方向目的。上帝根據祂所預定的結局,主宰歷史的走向。
遠離上帝的生命會變成一種循環,沒有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跟著上帝走,人生就有目的地,就會變成一條線士師記中的人就是因為離開了上帝,偏行己路,他們的人生開始打轉,落入一個循環。但是路得記所記載的卻是走直線的生命。而且延伸成為君王族譜的線,達成上帝的目的。所以你的人生到底是繞圈還是走直線?關鍵在於是不是跟著上帝走。救贖的一大作用就是,幫助你脫離循環,搭上直線重新找到方向
今天在希伯來聖經中,士師記和路得記仍然是同一卷書。士師記裡有很多限制級的故事,講到妾被分屍、還有強暴、殺人生殖器象徵物等等。聖經是一本很誠實的書,不會隱瞞人的軟弱。很多人物其實很軟弱,甚至膽小。他們不是勇者,也不聖潔。但是上帝卻使用他們,他們身上都有屬靈的恩膏,因為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但是舊約時代,雖然人的軟弱有上帝的大能幫助,可是聖靈的恩膏只臨到少數幾個人的身上。聖靈只是暫時降臨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永久的,沒有內住在他們裡面,舊約聖經中的聖靈都是如此。
士師記的輪廓可以分成為三個部份。第一章到三章六節為【不可原諒的妥協】他們進到應許之地以後,在立場上大大妥協。中間這個部份從三章七節到十六章三十一節,這裡都在講無可救藥的行為,四個階段不斷地循環,就是內憂人民的動亂,再來是外患敵人的侵擾,於是向主求救,最後得到了拯救,在這部份這個現象一共循環了七次最後【無可避免的敗壞】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無可避免的敗壞,帶出的結果是北方但支派拜偶像,南方便雅憫支派犯淫亂。「那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一句話不斷地出現。
上帝差他們進去應許之地,藉此審判那個罪大惡極的社會。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遵照上帝的指示去做,因為以色列人沒有潔淨那地,這就成為所有問題的根源於是上帝便懲罰他們,讓敵人從中上來壓迫他們,搶走他們的地,他們在絕望中向主哭喊說:主啊,我們錯了,請你拯救我們。於是上帝便拯救他們,但是不久他們又開始重蹈覆轍他們循環了七次,在這段期間,上帝不斷興起大能的勇士來拯救他們。上帝的兒女有可能陷入這種循環。這卷書就是要教導你看清這個模式,因為上帝的百姓很容易陷入這種循環,連個別的基督徒也會陷入這種循環,犯了罪,痛苦煎熬,向主求救,主就拯救他,以後再來一次陷入同樣的痛苦人很容易陷入這種遠離上帝的循環,這個循環不但永無止境,還會不斷地走下坡大衛.鮑森(David Pawson)舊約綜覽-士師記、路得記()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箴言:智慧言語的探討



詩篇注重靈交,論人在上帝面前的生活;箴言注重的是行為,論人在人面前的生活。聖經各卷的安排皆有其用意,詩篇放在箴言之前,表示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信仰絕非空洞的信條,而是影響人們生活的基本因素。箴言所論的是「做人的智慧」,一個人要懂得如何完美地生活,必須以上帝為中心,向上帝支取屬天的智慧,將祂的教訓實踐在每天待人接物的生活當中。箴言可以說就是這樣一本實用的「基督徒文化基本教材」。
箴言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勸人追求智慧,在世上做個有智慧的人。箴言9:10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可見這個智慧的特點是以敬畏上帝做根本,是生命的智慧,不是世上一般的智慧。世上的智慧是自以為聰明,反成為愚拙,並且會導至紛爭嫉妒。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這種智慧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箴言中的智慧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把它人格化,在世界尚未被造以前,它就與上帝同在,這智慧就是主耶穌基督。
箴言裡所有的教訓都是針對個人而發的,可以說超越國界。而且處處強調人的一言一行,終必影響自己最終的命運,它勸人要做一個公義正直的人,這樣的為人不但是上帝所要求的,也是一個人追求幸福所必須的。箴言的每一句話,都跟人實際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教導人成功的秘訣在乎敬畏上帝、生活的智慧從祂而來,因此上帝的兒女必須以上帝為生活的重心,凡事尋求上帝的智慧,來處理人生中一切的問題。舉例來說,現代人流行婚外情;按照箴言來看,這是愚昧的行為。基督徒應該要遵守上帝的盟約,不離棄幼年的配偶。如果去抱外女的胸懷,箴言形容這好像是牛往宰殺之地一樣的愚昧。他的結局是:人財兩失、尊榮給別人、羞辱洗不掉,最後自己也會十分後悔。因此,箴言用玩火自焚來比喻婚外情,值得我們深思。
箴言是格言式的,上一句和下一句不一定有關聯,讀時必須慢慢咀嚼思考,不能囫圇吞棗。

保羅及保羅書信(下)



保羅最後以囚犯的身份抵達羅馬,等候審判,他的朋友路加醫生為他寫抗辯書呈給法官,也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保羅那一次無罪開釋,後來就遠赴西班牙宣教他跟耶穌一樣被出賣,被一個叫亞歷山大的銅匠出賣,結果第二次被捕,當時的羅馬皇帝是尼祿,他匆匆被帶走,甚至來不及帶走他的筆記本,還有他的外套。
保羅專心一意,全神貫注,他說:「我只有一件事」,他沒有結婚,他沒有家人,他也以自身的經歷勸別人不要結婚,這樣才能夠專注在上帝給他的呼召,他有無比的勇氣能夠控制自己的怒氣。保羅感情豐富,充滿關心和憐憫,是一個會流淚的人有三件事是保羅一生的原動力,就是基督、福音、和恩典。保羅這個人完全是為基督而活,保羅常常提到「我在基督裡」,如果老是說基督在我裡面,就是把耶穌變小
保羅只要能夠傳福音,他什麼都願意去做,所以他連入獄,都可以覺得很喜樂福音是跟未來有關,將有一個王與國度來臨,我們是一群活在明天的人保羅的福音是道德的福音,他對只拯救靈魂卻不能改變生活方式的福音沒興趣。保羅認為他根本就不配得這個恩典,如果耶穌照他應得的對待他,他早就下了地獄
在新約聖經裡,保羅寫過三種書信,第一種是寫給個人的信,腓利門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第二種是專論書信,是針對教會的某一個特別情況,需要他寫信解決。第三種是傳閱書信,內容是一般性的訊息,這種書信保羅只寫過一封,是以弗所書,不是羅馬書,羅馬書是針對羅馬教會的某個情況而寫的,但是只有以弗所書沒有談到特定的問題,而是談到基督徒該有的信念和行為。專論書信比較難以解釋,也比較難以應用,因為這種書信只能看到單向的溝通而已。
哥林多教會充滿恩賜又充滿血氣,才會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這愛的詩章,如果不是他們常講方言,我們不會知道這些真理。上帝用書信作為祂所啟示的經文是史無前例的一個做法,人們寫給人們的書信竟然成了上帝的話這讓上帝的話有親切感,同時也充滿感情,有交心的感覺。書信都是在講實際的事,跟日常生活、需要、婚姻、奴隸、子女、還有工作…等等,都有關係,上帝要用實際而且又親切的方式,來向我們傳達祂的話,好讓我們不致於哲學和神學上鑽牛角尖。新約聖經裡沒有一篇是保羅講課的教材,但是卻有很多保羅的書信。--大衛.鮑森(David Pawson)新約綜覽-保羅及保羅書信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咒詛詩、悔罪詩與讚美詩



咒詛詩是詩篇裡令人感到困惑的詩,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認真地面對它、體會作者內心的掙扎,並思考它如何成為上帝的話語。詩人雖然強烈地表達了對惡人惡事的痛恨,並且呼求上帝伸冤,他自己絕未採取報復的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上帝。在詩詞裡所表達出來的痛恨,只是詩人情感真誠的流露。情感的舒解,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即使聽來有多可怕,仍是可以接受的。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那些不說出來、卻不斷累積的憤懣。有時候會有一些報復和殘忍的行為出現,就是因為有許多的情感不得宣洩。
咒詛是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立約條款中的一部份,它啟示了上帝聖潔與公義的本性,顯出上帝對惡之痛恨與審判。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以前,就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誡命必蒙福祉,違逆主言必受重禍。新約的作者洞悉咒詛詩裡有預言的性質,例如約翰福音 15:25 耶穌引用詩篇 35:1969:4來說明世界無故地恨他。使徒行傳 1:20彼得曾引用詩篇69:25109:8論出賣耶穌的猶大。保羅解釋猶太民族淪為眼瞎,正應驗了詩人的咒詛(羅11:9-10、詩69:22-23)
舊約也有愛人如己(19:18)、要替仇敵著想(23:4-5)的觀念;而新約一樣有咒詛的想法(9:3、林前 16:22、加 1:8-9)。特別是加拉太書 3:13-14,耶穌為我們受了咒詛,成就了上帝的義,使我們可以因信得生,脫離律法的咒詛,這更讓我們看到咒詛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必能脫離一切的咒詛,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
悔罪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詩篇第 51 篇,是大衛在拔示巴的事上犯罪,招來先知拿單的責備之後,所寫下來的真誠悔改的心聲,它的歷史背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11:1-12:23。其中包含了祈求赦免、承認犯罪、祈求復甦三部分。悔罪的意義是承認罪、面對它、離棄它。罪帶給人的不安,帶給人與上帝疏離,只有真誠的悔改,得上帝的拯救與赦免,才能解決。要得到赦罪的喜樂,第一,要相信上帝願意赦免,別讓自責或是魔鬼的控告佔據心頭。但是要特別注意如何分辨撒但的控告和聖靈的責備,免得憂傷過度。聖靈的責備同時也會帶給我們赦罪的平安;而撒但的控告通常會帶來混亂、不安,使我們不敢親近上帝。如果是後者,我們要學會拒絕,而讓上帝的聖靈來引導、幫助我們。第二,要願意放下面子、放下驕傲、承認自己的罪。願意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不但可以得到赦罪的喜樂,也能夠激勵別人。不過有時候,把內心隱藏的惡念告訴別人,除了讓自己安心一點以外,對別人可能沒有多大幫助,這時就必須斟酌。
詩篇裡有許多讚美詩,事實上,希伯來文中有許多字彙都是用來表示讚美的,詩篇裡也反覆出現這樣的字眼。不過更重要的是讚美的內涵,它多半是在描述上帝的本性和作為。
  • 原文(《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梁望惠)http://bible.fhl.net/isa/isa72.html

保羅及保羅書信(上)



使徒保羅對過去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影響之大僅次於耶穌。保羅生於便雅憫支派,除了猶太背景也深黯希臘文。年少的掃羅就繼承了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個身份賦予他一些特權,他便加以利用。這三種影響加起來使他特別適合為耶穌向外邦人來傳福音。
保羅原名掃羅,以為逼迫基督徒就是事奉上帝。掃羅投下贊成票同意殺死司提反,甚至還替扔石頭的人拿外套。從那個時候起,他的內心開始痛苦起來,因為他親眼看到司提反殉道的時候,臉上充滿榮光,說:「我可以看見耶穌在天上,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上帝在我們還不知道之前就在預備我們。當掃羅還在母腹中,上帝就對他有一個計劃,不斷預備他,後來掃羅從逼迫基督徒變成一個基督徒宣教士。上帝在有敵意的人身上,反而比在漠不關心的人身上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時,耶穌的榮耀向他顯現,他的眼睛就瞎了,立刻悔改相信耶穌。他整個重生過程歷時三天,直到亞拿尼亞來為他禱告,掃羅才徹底重生。保羅重生後不是馬上開始服事,至少等了13年,才開始按上帝的蒙召服事。然而我們的問題是,有的時候上帝很急,我們卻不急,也有的時候是我們很急,上帝卻不急。我們千萬要弄清楚狀況。
過了十年以後,巴拿巴將掃羅帶到安提阿這個外邦教會,掃羅這個猶太人中的猶太人,如今必須過外邦人的生活。他說,他願意這麼做,多年以後,他說我向猶太人就做猶太人,向外邦人就做外邦人,我願意這麼做,好叫我可以救些人。我想很多人並沒有這種彈性,我們必須要學習。有一次五位安提阿教會的教師與先知在禱告時,有預言對他們說:「時候到了,你們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做的工。」於是安提阿教會差派他們出去,但並沒有在金錢上支持他們,他們自己必須賺錢謀生。掃羅透過兩個方式蒙召,先是信主的時候耶穌給他呼召,以及後來教會領受預言時使呼召得到印證。基督徒先有從上帝那裡領受呼召,與等到教會印證這個呼召後,將來遇到難關的時,這雙重呼召會幫助你堅持下去。
保羅宣教的策略是在每一個主要的城市植堂,然後再儘快離開,再繼續植堂。他會在主要的城市建立教會,然後再由他們接手去傳福音,這個策略非常地成功,他不是全部都自己來。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我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我要找福音未得之地,他不斷向前走。除此之外,他還為眾教會掛心,這似乎是他最大的重擔。他用兩種方式跟進,一種是回去探訪,然後在各教會設立長老,使徒一旦設立了當地的長老,工作就完成了。第二是寫信,因此,新約聖經中才會有保羅書信,他用這兩種方式來跟進福音工作。--大衛.鮑森(David Pawson)新約綜覽-保羅及保羅書信